綠色企業發展的挑戰
企業面臨時代變遷,需要不斷改變經營型態來跟上潮流,以達永續經營,然而改變是需要一段調適期來做調整和準備的。台灣本土企業普遍在經營綠色品牌中表現不盡理想,是由於一個產品從研發設計開始就必須要考慮到整個生命週期,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必須嚴格控管運用的環保材料、採用的製程技術,以及遵守相關規範等限制,包括運輸階段要如何減輕產品重量、減少產品體積,達到最高的運送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時不會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或增加垃圾量,甚至在產品的使用終期最好能易於分解或回收達到再生利用的循環。綠色品牌的經營不只是生產綠色產品單一項目而已,還需要通過國際環保標準認證…等關卡,額外增加了一些考驗和挑戰,造成了各方面成本的提高,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種風險。有更多的情況是企業因為對「綠色」的認知模糊,或由於產業特性不相同,而不知如何去執行綠色策略。並非在商品上貼著綠色標籤或者在廣告行銷時告訴消費者:「這是一個綠色產品!」。明顯的這是不夠的,而是必須從整個企業根部做起,包括企業文化、內部管理、研發產品至販賣銷售,由內至外有系統地全面發展[1]。
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新思維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掀起了下一波工業革命,正促使我們不得不去重視整個大環境。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認為「設計」是最根本的問題,需要一個「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的設計思維,就是對環境友善的生態設計。猶如德國的太陽能科學園區、丹麥的再生能源島「Samso Island」,其生質能源的提倡與永續設計的「城市自行車」,以及荷蘭的「Zero House」生態園區和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的綠建築。而國內則有如模仿自然的「仿生建築」,其中包括科技與節能著稱的台達電與台積電等高科技綠色工廠,都是綠色科技與建築的應用表現[2]。此等作法和表現對環境的影響及其重要性,展現了「設計」可以不用和自然相互悖逆。
如今「從搖籃到搖籃」的觀念逐漸在國際間成為重要的環保趨勢,我國環保署也積極導入此一觀念於相關重要領域。工業領域由於範圍相當龐大,每一種產業或區域的特性有許多不同之處,而且因為要能達到「從搖籃到搖籃」之理念,相關的影響因素及需要配合的條件非常複雜,並非所有產業或區域均能夠符合,因此需要進一步劃分產業及區域的方式進行分析,篩選出較有可能逐步達到從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的產業或區域,然後針對這些產業或區域來訂定可行的目標、策略與行動計畫,如此才能落實搖籃到搖籃之推動工作[3]。
綠色設計的創新策略
由於綠色消費的興起以及綠色產品相關法令的頒布,使得企業在進行環境掃描時(environmental scan),體認到綠色創新的需要及驅動力。綠色創新的驅動力可由圖1來表示。其中,圖形上方的市場拉力是有關消費者是否選購的力量,而圖形左方的技術推力則是相關綠色技術是否臻於成熟,法令規章的部分,如果它扮演了鼓勵、獎勵、補助的角色,則可能是拉力;然而如果它扮演技術導向、標準判定、規範訂定的角色,則也可能是推力。以上所述三者的驅動力都會影響綠色創新,實際上他們之間若能有效地連結在起來,必然能讓綠色創新啟動和發展更為順利。
綠色創新的驅動力。圖片來源:請見註[4]
21世紀產業未來的發展已特別強調永續經營與發展之觀念,尤其綠色產品與永續設計已然成為一種趨勢與努力的目標。永續產品設計並非僅將產品的環保特性最佳化,而是更加考量產品所提供的實質意義服務及功能,其中封閉物質的循環觀念是目前的工業系統邁向永續主要挑戰之一。環保的議題從一個較宏觀角度來看,唯有當進行綠色產品設計時考量到產品整個生命週期中所有階段可能造成的環境負面影響,才能真正解決環境與汙染問題。環境考量於綠色產品設計開發是與產品利益具同等重要地位,成功的綠色產品開發不但能夠節省材料與能源,並可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汙染。此結果不但可使產品具有了創新設計,同時也能有效地減少開銷與浪費,這是一種雙贏的綠色設計策略[5]。綠色產品設計開發確實為環保與企業優良形象開創了新局面,故產品在設計之初的問題分析有其必要訂定明確的環保目標,就所展望的目標擬定近、遠程產品設計開發的永續策略,同時對綠色設計技術、方法、評估與策略等應用要加以探討與掌握[6]。
互利共榮的綠色實踐
隨著國民所得與消費水平的提升,多數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要求,不但要有基本的實用機能外,漸漸地也開始重視外觀的獨特性及美觀,對於企業的品牌與形象也更加注重。企業在推出綠色產品或服務時,應該要標榜產品綠色的特點在哪裡,讓消費者能夠輕易了解與認同,同時需要在產品的研發及行銷上,做出實際的綠色效果,並搭配良好的策略,才能有效提升綠色形象[4]。事實上,以往有許多公司一直不太願意張揚自己的環保措施和綠化上的成效,因為如此一來會導致更多不必要的監督與查核,或讓公司面臨大眾原本不知的環保挑戰。但近年來由於社會要求企業責任與資訊透明化,已有許多企業開始著手出版「企業環境報告書」(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將企業進行的綠色生產、綠色產品以及在地環境維護等相關作為編列於報告書之中,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有系統地溝通與傳達在環境保護各方面的努力和績效,讓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顧客、上游廠商、環保團體、在地居民…等)均能夠明白,同時這也是企業形塑優良綠色形象的方式之一[7]。
通常企業比起一般消費者需要承擔的環境責任來得多,因為企業從生產到銷售的一連串過程中,不僅很難避免以環境為成本創造利潤,更往往是民眾消費習慣與環境態度的養成者[8]。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消費者,而消費者的一舉一動也都牽動著企業,在相互影響之下,這樣的環境日漸惡化世代裡,為了企業永續經營,企業的綠色轉型勢在必行!必須從生產設計、製造、銷售到回收拆解,企業不只是要求達到節能減碳而已,更需要做到綠色創新,才能為產品創造價值、讓人與環境永續共生,自然也能贏得消費者與客戶對品牌與企業的認同,更能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強化品牌的口碑與企業聲望,帶來更高的價值。
【相關文章】
【參考文獻】
- Me agan Wheeler, Anne Sharp, Magda Nenycz-Thiel, The effect of ‘green’ messages on brand purchase and brand rejection (2013), 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 (AMJ), Volume 21, Issue 2, Pages 105-110.
- 毛雅慧 (2010)。台灣當代設計關懷之探討-以高科技廠房綠色趨勢為例。
- 劉偉麟、吳天基、賴瑩瑩、李宜樺、顏瑞錫、陳慶和、邱英嘉、蔡振球、陳彥全、鄭伉妙、黃筱媚 (2011)。汽車業導入搖籃到搖籃觀念之策略規劃研究,區域與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台灣環境資源永續發展協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4-105。
- 施勵行 (2010)。綠色創新與產品開發,台中市:滄海書局。
- 黃裕宸 (2014) 。低碳社會下產品服務化之永續設計開發決策模式,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杜瑞澤 (2002),產品永續設計–綠色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
- M. Rosario González-Rodríguez, M. Carmen Díaz-Fernández, Biagio Simonetti,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role played by consumers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20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ume 24, Issue 5, Pages 836-848.
- 朱哲慶 (2008)。以綠色策略提昇企業形象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