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協議進入最後談判階段,美國、加拿大、中國和歐盟等全球最大排碳國家,昨(8)日宣布將應全球最脆弱國的需求,以更嚴苛的暖化1.5℃為減碳目標。
公民團體在場外舉辦倡議行動,呼籲氣候談判應以1.5℃為目標。圖片來源:Takver(CC BY-SA 2.0)。
小島國家認為,溫度高於前工業時代2℃仍會使低地被淹沒,造成人口大規模遷徙,要求巴黎氣候會議應以1℃為目標,幾乎等於目前的暖化程度。
不過在大會最後幾日,1.5℃被視為是相對較具企圖心,且以目前的努力尚有機會達成的目標。
中國表示支持1.5℃目標,並認為富裕國家對於氣候變遷長期不可逆的損害需負起責任。「適應能力有其極限。我們必須想辦法彌補永久性的損失。」代表開發中國家「77國集團」(G77)與中國等132國的發言人表示。中國發言人表示:「我們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站在同一陣線。」
加拿大過去10年來背負著氣候否定論者形象,但新任環境與氣候變遷部長Catherine McKenna在閉門會議中也表態支持1.5℃目標。歐盟發言人Carole Dieschebourg說,歐盟部長們對1.5℃目標持「開放」態度,而困難點在於資金和差異化,也就是如何讓富裕國家付出多於貧窮國家。
但1.5℃目標也引發部分反對聲浪。印度表示,1.5℃目標有立即的公平性問題,因為限制了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空間。印度談判領袖Ashok Lavasa說:「討論減碳目標就是討論碳預算。我們必須先確定可發展的空間,那些贊成2℃以下目標的國家應在不犧牲開發中國家需求的前提下努力。」
同時,遊說團體也認為1.5℃目標太不切實際。目前185國的自主減碳承諾加總甚至無法達成控制暖化2℃以內。
地球之友美國分會主任Erich Pica批評,富裕國家之所以支持小島國家的1.5℃目標,是為了排擠較大的開發中國家。「美國和歐盟國家採納1.5℃目標,但對於如何公平正義地達成1.5℃目標卻相當含糊。」Pic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