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發現大王魷魚 興大解剖測量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首次發現大王魷魚 興大解剖測量

2016年01月14日
摘錄自2016年1月13日中廣新聞宜蘭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充滿神秘色彩的「大王魷魚」被發現在宜蘭外海出現,漁船意外捕獲後立即連絡相關研究人員,確認為大王魷魚,趕緊送往中興大學,興大連夜解剖及形質測量,由於是台灣首次有實體標本,研究人員都很興奮。

興大團隊表示,這隻大王魷魚身體長度約80公分,全長達4公尺長,這是因為大王魷魚的觸腕特別長的緣故。一般認為大王魷魚雄性個體的成熟體長約為1公尺,因此這個標本刷新最小成熟體長的紀錄。

興大生科系博士後研究員何瓊紋指出,雖然這尾大王魷魚與全長達13公尺的世界記錄相比,台灣的首次記錄顯得相當嬌小,但因為各項形質特徵都很完整,提供不少關於大王魷魚生物學的重要發現。興大研究團隊已完成形質測量與攝影紀錄,將進行遺傳分析以確認這隻標本與已知世界廣泛分布的大王魷魚的關係,並由海洋大學漁科系教授王佳惠團隊進行平衡石分析以確定年齡。

興大說,標本將放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保存,可成為國內外相關研究的重要材料,也希望在科博館中向大眾展示、介紹這個迷人的大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