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氣候變遷將強化「莫拉克」 災防中心研擬避險策略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預測氣候變遷將強化「莫拉克」 災防中心研擬避險策略

2016年02月17日
本報2016年2月17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近十年來,短時間極端降雨趨勢愈來愈明顯,災害也超乎預期。造成八八風災的「莫拉克」的記憶猶新,而若「莫拉克」又遇上氣候變遷,會有什麼結果?我們又該如何提前準備?對此,擔任我國防災科技幕僚的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簡稱災防中心)已展開研究並提出策略分析。

根據災防中心副主任林李耀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究結果顯示,世紀末極端暖化的情境下,如果「莫拉克」再度發生,屆時降雨量可能比2009年的「莫拉克」的降雨再多出40~60%。若這樣的「莫拉克」再發生在大台南地區,受災面積可能比原本的「莫拉克」再增加7.6%,災害損失也將從257.7億增加至327.2億。

2009年莫拉克與模擬極端暖化下的「莫拉克」災損評估比較。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2009年莫拉克與模擬極端暖化下的「莫拉克」災損評估比較。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兼顧經費與成效 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為未來氣候變遷預做準備,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TCCIP)針對未來不同二氧化碳濃度下,預測與模擬全台各地的溫度與雨量。災防中心則利用這些資料,計算不同二氧化碳情境下台灣可能面臨的災情。

據災防中心研究結果,推估未來(2075-2099年)暖化情境下,排名前十大颱風平均降雨相較於目前的颱風降雨將會明顯增加。

2009年莫拉克與模擬極端暖化下的「莫拉克」災損評估比較。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曾文溪排名前10名颱風模擬降雨比較。左圖:1979年-2003年 右圖:2075年-2099年。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而極端暖化的情境下,推估世紀末「莫拉克」再度發生時降雨量可能比真實版「莫拉克」再多出40-60%。為減少災情,政府已開始著手規劃減災措施,但如何施行卻因地而異。由於災情會隨地形、流域、降雨、人口、設施等因素而異,各地區因自然與人文條件限制,可採行的減災工程也不同。

災防中心以台南市為示範點,模擬都市公園防洪池,到上游的山坡地滯洪池等不同工程的調適效應,試圖找出可行性與防災效果最佳的組合,提供地方政府作為施政參考。不過,在此同時,另一個新課題是貯水。

林李耀表示,氣候變遷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豐枯期降雨愈來愈不平均。台灣雖降雨多,卻有降雨不均的問題,因此不能只想到把水排出,也應思考如何把水留下。

救災難為無米炊  各國研議氣候變遷保險

除了與國內專家配合,災防中心也長期追蹤國際間的防災趨勢與資訊,災防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就帶回了上個月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COP21)會場上的第一手觀察。

陳永明表示,以往的防災講究效率,救人優先,但近年來,國際間特別重視「永續」。以蓋堤防或重建為例,這是對環境永續的做法嗎?是最適合的位置嗎?未來的風險如何?都要納入考量。

另一個焦點就是財務機制。如果氣候變遷災害難以避免,巨災重建的龐大財務支出從何來?國家財務風險分擔機制是否可行,這一點尚未定論。

陳永明表示,氣候變遷保險是一個可能,所謂氣候變遷保險與地震險有點相似,不過,除了家戶、工程、農業的氣候險,國際間也在研議國家層級的保險的可能性。

國家層級的氣候變遷保險是透過再保公司,以國家或公部門為單位的財務分擔機制。平時公部門繳納保險金,一旦發生氣候變遷災害,則由保險公司理賠。可減少國家重建的財務負擔,也不需動用特別預算。構想與理論上雖可行,但陳永明認為,對台灣等先進國家而言,災害風險的計算與分攤更為複雜,需有研究數據才能確實精算,目前各國還在觀望評估中。

現代生活便利性高  民眾風險意識降低

面對未來的氣候災變,民眾準備好了嗎?以去年的蘇迪勒為例,合流部落的居民因提早撤離而獲得保全,成了正面範例,但相對來看,蘇迪勒引發台北用水混濁與停水問題,民眾的防災準備以及對停水停電的忍受度都較以前低。

林李耀指出,適當的停水與停電可以避免設施損壞,反而有助於設備盡速回復運作。迅速恢復水電供應與交通有助恢復正常生活,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冒著大風雨提供服務的警消、油氣水電維修人員,傷亡的比例卻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另一個防災的困難,在於過往沒發生災害的地方,即便災害潛勢已經非常明顯,但民眾卻常以目前還很安全為由拒絕撤離。

極端降雨颱風2000年後有明顯增加趨勢。圖表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極端降雨颱風2000年後有明顯增加趨勢。圖表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林李耀表示,只能透過教育與溝通,希望民眾能理解,台灣的地理位置本來就是天然災害的高風險地區,而災害頻率與災害特性一直在改變,也因此,過去從未發生災害的地方,並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民眾也應瞭解切身的災害,避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