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白眉林鴝「偽娘」求生 MAPS揭繁殖鳥生死鬥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年輕白眉林鴝「偽娘」求生 MAPS揭繁殖鳥生死鬥

MAPS Taiwan(上)

2016年05月17日
本報2016年5月17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5月進入高海拔鳥類繁殖期,高山常見鳥種白眉林鴝(Tarsiger indicus)也吱吱喳喳忙著尋覓佳偶。很多鳥友以羽毛顏色來判斷公母,但是你若以為看到藍灰羽色的個體一定是公的,黃褐羽色一定是母的,可能要修正想法!

特生中心研究人員透過「繁殖鳥類存活率監測計畫」(MAPS Taiwan),發現了年輕的白眉林鴝公鳥第一年換羽,和母鳥長得一模一樣,這種「偽娘」現象,推測是因森林裡生存競爭激烈所發展出來的求生機制。

野外看到羽色黃褐色的白眉林鴝,要多留意一下囉,有可能是年輕的公鳥!(圖為白眉林鴝公鳥)圖片來源:mapsphotos(CC BY-NC-SA 2.0)

野外看到羽色黃褐色的白眉林鴝,要多留意一下囉,有可能是年輕的公鳥!(圖為白眉林鴝公鳥)圖片來源:mapsphotos(CC BY-NC-SA 2.0)

鳥界「偽娘」事件簿

白眉林鴝羽衣延遲成熟。截圖自MAPS Taiwan海報
白眉林鴝羽衣延遲成熟。截圖自MAPS Taiwan海報

野外看到白眉林鴝,羽色是藍灰色一定是公鳥,但黃褐色可不見得是是母鳥!鶲科的白眉林鴝,是台灣特有亞種,以台灣山林為家。出生第一年的白眉林鴝公鳥,會偽裝成雌鳥,一直到隔年繁殖繫,才會換成藍灰羽色。

「正常狀況是第一年換完羽毛,公鳥就應是公鳥的羽色,可是牠卻到第二年繁殖季結束後,才換成公鳥羽色。」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解釋,鳥類定期換羽毛的行為,就像人類換衣服,白眉林鴝這類「羽衣延遲成熟」(Delayed plumage maturation)的行為,只出現在公鳥,而且每一隻都如此。

他推測,可能與森林裡族群密度高,生活環境競爭激烈有關。

「有些鳥種也有羽衣延遲成熟,可是你一看就知道牠是公鳥,和白尾林鴝不同。」林瑞興表示,鳥類社會很複雜,學術界對此有一些解釋,例如,白眉林鴝公鳥可能因年輕缺乏競爭力,若外表像女生比較不會被其他公鳥攻擊,或被驅趕;而這個特性使牠們有機會偷偷摸摸爭取一些繁殖機會。

與白眉林鴝同屬的台灣特有種栗背林鴝(Tarsiger johnstoniae),則完全沒有這個現象,牠們第一次換羽就是公鳥的羽色;棲息環境也不同,白眉林鴝生活在密林底層的灌叢中,栗背林鴝則於開闊之地。至於偽娘行為是否與棲息環境有關?林瑞興認為還需調查。

這種現象在台灣並不多見,除了白眉林鴝,台灣朱雀也有相同的行為,兩種鳥是台灣雀形目中換羽模式,已知的唯二偽娘現象。

MAPS在台灣  監測繁殖鳥類過得好不好

「繁殖鳥類存活率監測計畫」(The monitoring avian productivity and survivorship program, MAPS)。即在繁殖季期間,進行鳥類捕捉、繫放,紀錄牠們外型及身上的生理特徵,例如羽色、虹膜、羽長、體重等十幾種項目,用以了解鳥類生產力與存活率。

台灣記錄到的鳥種約625種,其中約有160種在台灣繁殖,MAPS Taiwan 在繫放時為鳥隻套上有如人類身分證、標示英文及數字編碼的金屬腳環,及獨特編碼的色環。下次若再抓到同一隻鳥,透過年復一年的監測,就可了解其繁殖進程,存活狀況好不好。

經過七年多的監測,目前約捕捉、繫放超過110種鳥、累積超過8000筆資料,其中40~50種資料較為豐富,並逐年累積了解個別鳥種的生活史。

這些鳥類獨特的生存機制,需透過長期、標準化監測,才有機會鳥類社會複雜的一面。白眉林鴝偽娘事件簿就是 MAPS Taiwan 自2009年以來,監測六年多的發現。

<

捕捉到的鳥,已經有色環,可據此推估年齡。圖文:廖靜蕙

捕捉到的鳥,已經有色環,可據此推估年齡。攝影:廖靜蕙。

上腳環、完成生理資料紀錄後,隨即就地釋放。攝影:廖靜蕙

上腳環、完成生理資料紀錄後,隨即就地釋放。攝影:廖靜蕙

每年3~9月是鳥類繁殖季節,也是 MAPS 展開調查的期間,每個監測站依照海拔高度,在這段期間,維持每月一次的繫放監測,志工們風雨無阻,只為了瞭解繁殖鳥類好不好。

5月初,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鳥類研究室在高海拔試驗站,設置兩個陷阱捕鳥,研究人員在一旁等候,沒多久附近常見的鳥種──金翼白眉陸續中計,研究人員隨即裝入鳥類專用的小布袋,等到稍微安定一點,立即進行相關的生理測量。

三隻金翼白眉有兩隻有色環,其中一隻腹部皮膚呈水狀,顯示是孵卵中的準媽媽;另一隻眼睛周遭似乎有點感染。林瑞興和兩位研究人員熟悉地分工,3分鐘不到就完成所有的測量工作,隨即原地釋放。在這段期間內,金翼白眉的各項資料都已經紀錄完成。

林瑞興說,MAPS監測過程可得知三個重要的族群參數:首先,根據抓到的數量,反應相對的族群數量;其次活得久不久,如果每隻鳥平均得活得久,代表環境狀況對牠們是好的。最後是小孩生得多不多。如果鳥平均活得久、小鳥產出的數量也多,表示生活的環境狀況對牠們是好的。

繫放是特權  勿辜負掌中鳥

鳥類世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例如MAPS監測過程,曾於瑞岩溪樣區,捕捉到由東華大學教授許育誠團隊從花蓮關原一帶繫放的藪鳥,這是藪鳥從高海拔穿越中央山脈直達西岸低海拔地區度冬,唯一一筆資料,而這個發現極可能是藪鳥生活的常態,這些發現也提供學術單位研究的素材。

就在繫放金翼白眉的同一天,他到另一項鳥類監測計畫的樣區進行調查,發現一隻有腳環的金翼白眉,是2012年也在高海拔試驗站上環的鳥,由此可知牠至少是2011年出生,也就是至少活了6歲,如今在距離500公尺外再度透過色環的觀察確認,又知道了牠空間使用形情以及活動範圍。

今年MAPS Taiwan進入第八年,過程中累積個別鳥種資料、培養台灣鳥類繫放人才以及了解常見小鳥的存活率、空間移動狀況,林瑞興認為是最重要的收穫。

由於MAPS以繫放技術進行監測,除了定期開班教授繫放技術、培養志工之外,林瑞興主張,繫放技術必須熟練、到位,態度必須謹慎,否則是對生命、對自己的不重視,因此繫放過程類似師徒制,一步一步引領新手逐漸熟練,進而上手、獨立作業。

另外,繫放是為了達到研究目的,不該為抓鳥而抓,因此他強調,這些繫放的資料,都會公開並分享給大眾,才不辜負這些曾經握在人類手中的鳥類。「繫放是一種特權,不分享對不起這種特權!」

目前全台有八個監測站,距離林瑞興預估的20個監測站仍有一段距離,但是這項由志工撐起的監測計畫,累積數千筆台灣繁殖鳥類資料,提供的鳥類知識至今仍無可替代。「這些累積的資料,是學校知識仍無法提供的。」他期待除了在網路上與民眾分享,未來結集成書,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鳥類。(系列報導,待續)

註:根據維基百科解釋,偽娘指有女性化的外表特質、但生理上完全是男性的人物。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逛逛大觀園】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