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2日
摘錄自2016年8月1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位在台北樹林區和鶯歌區交界的攔河堰「後村堰」,自民國93年被艾利颱風沖毀後,拆除或修復各方爭論不定,樹林多個團體近日發起大型連署活動「催生新後村堰,還我水圳原鄉」,呼籲重建後村堰,回復往昔水畔榮景,期盼能讓樹林豐富的水圳文化遺跡注入活水。
後村堰坐落於大漢溪中游,主要功能為攔蓄上游流水,提供樹林、新莊等地區農田灌溉之用。七十至八十年間,後村堰的集水區水上活動興盛,包括風帆、水上摩托車、龍舟賽等都在這裡舉行,未料艾利颱風沖毀後村堰,集水功能喪失,周邊輸水渠道因此乾涸,或轉為都市排水道。
城市願景展望協會、海明禪寺住持釋明光、玓瓅文史工作室等多個單位,7月30日發起連署活動,呼籲政府重建後村堰,或往下游處新建另一新的堰體,主要是樹林擁有的水圳文化遺跡至少七處,包括清朝時期開鑿的張厝圳、劉厝圳、十二股圳等,為淡水河西岸平原帶來繁華,其中一處「後村圳改修碑及水汴頭」更被登錄為市定古蹟。
這些古圳、水閘門、石碑等保存良好,因見證早期農業開墾史,若能注入水源,重現水圳文化、親水慢活的生活形態,也可以改善下游經常惡臭的環境,活化水圳一直是樹林中山、山佳等里的期望。
水利局河川計畫科長陳炳宏表示,目前已委請專業單位評估是否修復後村堰、新建三鶯堰,或將殘存堰體改造為運動園區,預計九月才會完成;樹林部分古圳已加蓋,是否能因堰體修復而活化、水路有無相通,仍須經過調查,但會列入評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