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台灣環保系列之28
身為一個環保人士,尤其是在台灣,其所面臨的眾多問題之一就是罪惡感。也許那跟我在天主教學校的八年所感受的有關,但即使我在我所喜愛的、有柔和佛教背景音樂的素食自助餐廳,使用免洗筷及保麗龍餐具吃飯時,也同樣會有到罪惡感;當我受邀參加台灣人的婚宴時我也會有罪惡感,因為包括雞、魚及蝦類在內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丟棄。類似的行為在台灣社會中已根深蒂固,因為我們仍然可以在街上看到隨意丟棄的飲料罐及保麗龍餐具,或是將它們傾倒在河邊、山坡地。我們已經無法逃避地生活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卻仍不斷地污損我們自己的巢。
同樣的罪惡感也發生在我家中,有個人給我一部Toshiba十九吋電視機,兩週前才找人來修過一次,之後修理店拒絕再次到我家來修理,但電視真的是重得讓我搬不動,這該如何是好?
當兩年前我定居於台北南區時,一個也在搬家的朋友給我她的微波爐及脫水機,台灣的脫水機比美國的洗衣機來得更便利,因為它所佔的空間很小,也能將濕衣服脫的比較乾。只不過這兩部機器都是台灣的品牌,儘管看起來都還像是新的一樣,但只用了幾個月就壞了。這部微波爐的製造廠商並沒有服務網或是零件供應商,而且買部新脫水機所花的錢還比維修費來得便宜,所以我懷著罪惡感丟棄了這兩部機器,然後再買新的。
大約就在那個時候,我終於開始有些小積蓄,所以我買了一個不錯的日式飯鍋,上面還有一朵美麗的粉紅色小花圖樣,還買了一個攪拌器。不知道為什麼。那個飯鍋每用五六次就會停擺;我試著跟台灣製造商維修服務專線聯絡了幾次,但都沒有回音,現在一年的保固期都已經過了。至於那個攪拌器情況更糟,我先生花了很大力氣用它來做青醬 (pesto),之後馬達就燒壞了。它的牌子叫Sowa,我以為那是日本的品牌,而且我是在泰一電器買的,所以我對它期望甚高,但我那英文不是很好的先生告訴我說,我應該在買的時候就要知道,像「So Wa」這樣的名字一定是意味著「So What」的意思!
這類不中用的器具佔去了家裡面許多空間,而我也不斷地發誓不論花多少錢也要將它們送修,或是把它們放在原本出售它們的商家門前,讓這些完美但沒有作用的電器給商家帶來一點壓力。當然,店員會抱怨說他們只是負責賣而已,又不是他們製造的。當我想要把這些電器丟到垃圾堆時,環保人士的罪惡感就開始侵蝕我的靈魂,那些廢棄商品的零件與碎片散落在我家附近山坡地上的場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
我曾聽過在台灣有一家專門製造家庭用具的廠商有實際地在對商品的壽命進行追蹤,我期望台灣很快就能像歐洲一樣地立法將合理的處理成本反應到消費品的售價上,也許這樣一來製造商就會做出比較好的商品了。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毫無罪惡感地生活在這個幾乎是強迫我們不斷地購買、丟棄、再購買的社會中呢?
以上是艾琳達,為台灣環保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