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學校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防震學校

2006年09月15日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記者)

嘉義縣番路鄉的黎明國小1999年9月21日,一場7.3級的大地震造成3萬8千多戶住家、293所學校倒塌、830所學校校舍損壞。7年過去,斷垣殘壁的影像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新穎的建築,但是學校的防震能力,仍然是許多父母與師生關切的問題。

嘉義縣番路鄉的黎明國小位於斷層帶附近,距離觸口斷層只有100公尺,深受地震的威脅。1994年,黎明國小興建全台灣第一座防震教室,當其他學校的校舍在921地震與嘉義大地震之後倒塌損壞,黎明國小的校舍卻毫髮無傷。究竟黎明國小的防震秘訣是什麼?老校工廖憲明帶著我們走進地下室一探究竟。

老校工廖憲明帶著我們走進地下室地下蓄水池的設計可以緩衝地震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地基的設計採用筏式基礎,也就是結合地樑及地下室牆體,將建築物所有牆柱的載重傳佈於地基底層。當地震來時,屋子就像粘在地基上,隨著地基一起搖動。

除了筏式基礎外,黎明國小ㄇ字型的建築、雙肩走廊的設計,柱子特別多,結構更為穩重,而牆與柱子的接觸面也保留2.5公分的空隙,避免地震時短柱現象的發生。有了這座防震校舍之後,居住在斷層帶的村民等於多了一個地震時的庇護所。

從921地震前的黎明國小,到921之後各式各樣重建後的學校,究竟防震學校的標準是什麼。有沒有一個客觀的工具,可以準確的調查出校舍的防震能力,更有效地更經濟地改善校舍安全的問題。

斷層帶從去年7月開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開始進行學校校舍耐震評估的現地試驗,第一階段試驗在雲林口湖國小。研究人員利用即將改建的校舍,比較各種不同的建物補強法之間耐震能力的差異。

今年8月,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在桃園瑞埔國小展開更大規模的試驗。其中的「擬動態試驗」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室外模擬地震來臨時校舍結構反應的大型實驗,透過電腦可以即時展示RC校舍在各種震度時的反應與耐震能力。這樣大規模的試驗目的只有一個---更精確的診斷並且改善學校校舍的耐震能力。

側寫

校舍耐震評估早期興建的學校校舍極少考慮耐震問題,以致於目前全台灣國中小學校舍的耐震能力普遍不足,有上千間的老舊教室在強震來臨時有倒塌損壞之虞,對於學校師生的安全形成潛在的威脅。921過去7年,但是如何打造一個安全防震的校園空間仍然是一個待努力的課題,這不只是經費問題,更需要全面的調查與完善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