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日的省思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河川日的省思

2006年10月10日
作者:崔愫欣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走在舟山路上,微風吹來,兩旁的水黃花樹落英紛紛,打在行人的身上,帶來微涼的秋意,讓趕赴聽講的我也沾染了一絲校園悠閒的氣息,這一天要聽的是加拿大河川日創辦人馬克.安吉洛(Mark Angelo)博士的演講,他應邀來台參加9月25日由水利署在宜蘭舉辦的台灣河川日活動,由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特別安排與台灣提倡河川保育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們對話和交流。

河川日最早是在1980年時,由在加拿大卑詩省透過戶外休閒協會所創,一開始是由志工組織在湯普森河安排淨河活動,再逐漸推廣到加拿大各地,去年就有十萬人透過逾百個社區活動來直接參與,2003年加拿大聯邦政府正式認可河川日為全國性的活動,而聯合國也師法卑詩省河川日的精神,從2005年起宣布開始推廣全球河川日的理念。安吉洛一如我對加拿大人的印象,溫和謙遜且沒有架子,他簡單地闡述當初家鄉的河川污染十分嚴重,幾乎沒有半條魚,於是他們慢慢地開始種植植物、做污水處理、禁止污染排放,持續努力了30年後河川終於開始好轉,從第一屆只有40人參加,到越來越多人一起參與,聽完令人不禁讚嘆,這真是一個由民間自發、從下到上、由小到大,成功地影響國家甚至世界的公共參與典範!

我在欣羨之餘開始想起台灣實在很特別,什麼東西移植到台灣來,就會變了模樣,角色混亂,不得不讓人思考到底是為什麼?今年水利署期望能仿效加拿大、日本等先進國家,創立屬於台灣的河川日,委託學界的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辦理「台灣河川日」嘉年華,邀請所有的環保團體支持與參加,用龐大的經費舉辦大型活動,卻不知道許多環保團體早已經在各地用各種方式辛苦經營已久,而且一向是以最少的資源做最大的運用。台灣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此,有資源的政府委託學界主辦河川日,最後來邀請民間參加,順序與角色的顛倒真是奇哉怪也。

河川日的精神是什麼?我們從加拿大經驗得知的,應該不是嘉年華,更不是政令宣導的機會,安吉洛說舉辦河川日是為了慶祝河川帶給人的價值,重要的是當地居民是守護河川最好的角色,未來民眾的意見一定會主導政策的轉變,這應是台灣民間組織應該深自期許的角色。而台灣的學術界能扮演什麼角色?加拿大每年發表10大污染廠商的名單,給廠商施加改進的動力,我們期許學界未來能幫助沒有研究資源的民間組織,合作提供確實的調查資料來公佈台灣的污染源。

除了工業廢水污染外,河川污染的另一問題是生活污水,美國在1972年訂定了「水質淨化法」,依法編列預算,投入了3,000-4,000億美金來興建污水處理設備,避免行政機關因為下水道工程政績不明顯而怠慢的缺陷,要向國外取經也應該找對方向,台灣需要仿效的應該是先進國家的政府與法令是如何貫徹執行,而非河川日、無車日之類的環保節慶,當節慶每年舉辦,河川卻依然污染,空氣卻一樣糟糕時,這些由政府主辦的節慶就像失去靈魂的道具!當政府把心力花在呼籲民眾愛河護河時,民眾想反問的是,政府的角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