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黑水溝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行旅

勇闖黑水溝

2006年11月06日
文字/攝影:范欽慧(國立教育電台製作主持人、影像工作者)

化石,超強勁的記憶體,讓你可以穿越時空,與千古對話。民國50年到60年之間,當時有許多漁船在台灣海峽作業時,曾撈到一堆不明動物的老骨頭上來,當時曾引起很多人的好奇與恐慌。後來經過古生物學家的鑑定,發現牠們是距今大約有4萬年之久的古老生物。後來學者就以這些動物發現的地點來命名,稱牠們為「澎湖海溝動物群」。今天我將從當時主要捕獲這些化石的漁港出發,也就是台南縣的馬沙溝漁港,一路駛向澎湖縣的東吉島,還原一趟橫渡「黑水溝」的旅程。

遠比大洋更為險惡的黑水溝區域

澎湖外海危險海域俗稱黑水溝所謂的「黑水溝」,是源自於「唐山過台灣」的說法,也就是在過去大陸移民到台灣時,會經過非常險惡的水流地區,那裡水勢湍急險惡,對渡海人來說,猶如鬼門關一樣充滿嚴酷的考驗。因為那裡的水色較深,所以稱作「黑水溝」。根據「台灣縣志」有關黑水溝的描述,上面寫著:「澎湖對外航道有兩處黑水溝,一處在澎湖東吉島往台灣附近海域,稱作『小洋』,一處在澎湖與廈門交界海域,稱作『大洋』。『小洋』比『大洋』更為險惡。」所以我們今天到達的「黑水溝」,是屬於小洋的部份,也就是最危險的地方,而在同一個空間裡,在這海底下,正是埋藏著當年那些古生物化石的地點。所以無論是海面或海底,自古以來都是人類與其他生物重要的遷徙路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慢慢地告訴你。

海面下的隱形陸橋

首先讓我們先從「冰河時代」談起。其實整個地球,從4萬年前到1萬8000年前以來,曾歷經幾次重要的「冰河時期」,當時天氣極為寒冷,全世界都處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裡,當時的海水下降到120公尺,使得這裡水深只要80公尺就會裸露出海面上,形成動物可以遷徙活動的陸橋。當時有一群從中國華北而來的動物,包括大象、水牛、四不像鹿等等,都曾在此落腳,一方面躲避北方的酷寒,一方面尋找維生的資源。而牠們死後,剛好遺骸被封鎖在這獨特的地形中,經過歲月的累積而成為化石。後來人類開始發明使用底拖網這種捕魚的方式,因此把這些沈睡在海底的古老記憶,通通撈到海面上,讓世人能一窺這些生物神祕的面貌。

「黑水溝」的水真的是黑的嗎?

東吉島會形成所謂的「黑水溝」,主要是因為這裡地形的影響,加上這裡的海流非常複雜,使得這裡的水流最快可達每秒4公尺之速,非常驚人。也許你想問,「黑水溝」的水真的是黑的嗎?答案是,這裡的海水因為流速快,特別清澈,所以才會「黑」。這個原理跟台灣東部的「黑潮」一樣,原因是因為當湍急的潮水帶走了水中的沈積與雜屑,讓海水少了許多反射陽光的物質,光線可以貫穿到深處,所以反映出來的色澤有如墨黑般的深藍。很有趣的是,當我們從東部、或是西部出海時,我們看到的海水顏色都是混沌青黃的,但是大約一個小時後,我們就會到一片深藍色的海域了,在東部是「黑潮」的主流,在西部則是屬於「黑潮」的支流。

當我搭乘現代的機械船來到黑水溝時,老實說,並沒有當年這種掀起滔天巨浪的壯闊景象,不過我還是被浪花濺得全溼了,這讓我覺得比較貼近過去先民的感受,體驗他們當時的勇氣與毅力。

東吉島日軍遺跡大約經過了兩個多小時之後,我終於來到了東吉島。過去這裡可是「唐山過台灣」的中繼站。極盛時人口多達兩千多人,如今卻只有40個人不到。這個三級離島,是一般交通船無法到達的地方,島上人口凋零,建築更是殘破。但是在荒蕪中還可以看到當年的風華,而這裡的燈塔主要是在日據時代改建的,也成為通過這片險峻的海面,唯一能依靠的重要指引。如今我經歷了這段「黑水溝」之旅,不論是從自然或是從歷史的角度,都有非常豐富的收穫,而這些被遺忘的故事,就在台灣海峽之上,等待著我們一同去發現。

※ 本文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作者

作者

范欽慧

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對大自然聲音充滿好奇,喜歡錄音,也想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相關知識,於是把鳥類和昆蟲的聲音錄下來。從1997年錄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