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回顧:禽流感 全球持續蔓延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6回顧:禽流感 全球持續蔓延

2006年12月26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蘇家億;得票率:56%(票數:542)

野天鵝 :: 圖片來源:www.freefoto.com隨著致命傳染病SARS風暴逐漸消散後,前幾年即開始肆虐的禽流感疫情,在2006開始有向全球擴散的趨勢。原本多於東南亞地區發生的疫情,亦逐步向中亞、歐洲、非洲與東北非擴散;一直看似置身事外的美國地區,亦抵擋不住流感病毒的入侵而淪陷。各地除了雞、鴨等家禽類感染外,歐洲地區的天鵝亦爆出疫情;跨物種間的傳染,如德國方面的貓隻與峇里島的豬隻亦發生染病致死的案例。

面對這個全球性的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亦積極召開防治與應變會議,並提供疫區國家協助。聯合國在7月啟動了危機管理中心的運作,而中國、歐盟與世界銀行更在年初共同簽訂了「北京宣言」,會中歐盟宣佈提供8千萬歐元挹注全球對抗禽流感工作。

高度致命的流感病毒不僅造成禽類的死亡,H5N1病株引發人類死亡亦時有所聞。自2003年12月以來,禽流感已造成2億禽鳥死亡,以及遍佈10個國家的152起人類死亡案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發生人類染病致死的病例多集中在亞洲地區,分別為柬埔寨、中國、印尼、泰國、土耳其、越南,其中以印尼最為嚴重(56起)。

為了防堵禽流感蔓延,國際間多採行禁止疫區禽類產品進口,建立防治與通報措施等加以控管;而在爆發疫情後則採隔離與撲殺方式。未發現疫情的台灣地區,亦藉由海關加強攔檢、圍網、啟動監測機制等方式防堵,並推動禽類屠宰場的成立,且呼籲年長者施打疫苗等。然而12月於南韓爆發的疫情顯示,撲殺已不能有效阻止疫情的爆發。過去認為候鳥為流感的傳染途徑,然而比利時與西班牙的研究分別指出,國際貿易與跨國養殖業才是傳染原兇,而人類活動造成環境改變,亦是誘發新病種的因素。在一味進行防治與隔離時,進一步的審思其事件背後的主因,才是真正能夠達到杜絕病灶、人類與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