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屋延續 Timberland志工護育陽明山美軍眷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讓老屋延續 Timberland志工護育陽明山美軍眷舍

2016年11月15日
本報2016年11月15日台北訊,瞿涵報導

一棟房子不但承載一家子的回憶,也可能是大時代的歷史見證者。1950年代韓戰爆發,美軍派駐來台,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山仔后地區的陽明山美軍眷舍,便是在這飄搖之中陸續興建完畢。60多年過去了,隨著美軍撤出,這些美麗的房舍逐漸凋零荒廢。為了保存這段歷史,陽明山古蹟聚落生態護育聯盟(以下簡稱陽古聯盟)集結民眾力量,開始了美軍眷舍保存運動。

志工巧手+細心 復原舊屋、整理竹林

腳上黃靴踩著抖擻的步伐,29位Timberland志工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帶領下,12日一早來到陽明山美軍眷舍,著手維護老屋、整理庭院竹林,在2個半小時內發揮驚人的工作效率。

工作小組分為A、B、C三組進行。A組整理中繼驛站裡傾倒的竹子,清除大約30平方公尺的竹林,恢復庭院幽靜。曾經參與過環資新竹自然谷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甚至討論起陽明山和自然谷竹子的差別,「自然谷的比較實、比較重,陽明山的比較輕,砍下去很容易就斷了。」

志工整理中繼驛站傾倒的竹子。攝影:瞿涵。

B組志工打掃了C279及C485兩間宿舍,刮除天花板剝落的漆、清掃窗框等,替房子找回原本的生命力。第一次參加Timberland志工服務的劉玉雯和史翰翔掃得賣力,但自稱有潔癖,還想繼續掃到十全十美;目前就讀小六的史翰翔,希望之後長高就能清天花板了。C組專攻陽古聯盟的基地C272號宿舍,清除60公尺長的水溝,並修整25片步道石板。

C279宿舍內斷垣殘壁,仰仗志工耐心清掃,恢復原貌。攝影:瞿涵。

水溝塞滿落葉,志工靠一把掃帚、一支畚斗,慢慢清空渠道。攝影:瞿涵。

不只是眷舍 更是一幀歷史

陽明山一直是重要的戰略位置,此區美軍眷舍有220棟,分散在A到H共八個區,依照軍種和軍階不同來區分,每一區房子的設計都不同。這批在1952年至1964年間落成的房子,建材和設計都是美國原裝,設置綠籬、煙囪、車庫,道路寬敞可供車輛通行,可視為台灣現代建築的起始點。

歷史流轉,1979年台美斷交,美軍眷舍從美軍手上轉給臺灣省政府,凍省之後則移交由台灣銀行(以下簡稱台銀)管理,台銀之後更成了地主。2005年台銀想要標售美軍眷舍的土地,引發來自民間的保存運動。經居民奔走,2007年共有22間宿舍被劃定為歷史建物,至2012年7月更擴大為全區原貌保存,也有100餘棵老樹被列入政府保護。

年久失修的傾倒的木造屋。攝影:瞿涵。

雖然越來越多人關心美軍眷舍的保存,目前仍有許多困難待解決:木造建築缺乏人力維護,若不敵颳風下雨,只能任憑它倒塌。另外,由於這一區沒有設置停車場,遊客和業者帶來車流,加上附近文化大學原本的車輛,帶來交通壅塞混亂,也破壞原本環境。一些知名餐廳的進駐也超出房舍原先設定的承載量,造成排水問題。

如今台銀雖然已不能變賣這些土地,並將部份屋舍交由台北市文化局管理,但仍因為大量出租給業者、且缺乏符合文化保存精神的管理規範,導致許多舊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曾經從廢棄房舍之間而生的原始林,也變成停車場。

車輛塞滿街道,晚到的車進退不得,也造成行人危險。攝影:瞿涵。

「因為老房子,才發覺自己跟土地的關係」

志工張心欣分享,大家用自己的時間為環境服務,其實是因為以前對環境不關心,讓有心人士得以趁機破壞,我們現在才得花更多心力來處理,公部門卻常是消極面對。「希望能透過這種活動凝聚更多關心議題的國民,讓公部門瞭解到事情的嚴重性,不要再用公務員心態來做事。」

志工陳靜雯是第一次參加Timberland志工服務,「砍竹林好玩、導覽好玩、藍染也好玩!」小時候只知道這一帶是美軍宿舍,但完全不能進來,因為很喜歡歷史所以一直很好奇。「聽了老師講解,知道每間房子都有故事,看到實際房舍更覺得身歷其境。」

陽古聯盟執行長王元才提到,以前讀文化大學時,只知道這裡有很多漂亮的房子,後來讀了相關資料,才了解這裡有很多故事,包含西方公司、黑貓中隊等整個冷戰時期的歷史。「因為保護老房子,才發覺自己跟土地的關係。」環資副秘書長孫秀如也回應,她多次前往英國和日本參加古蹟保存的工作假期,「他們提倡從古蹟讀歷史,而不是從歷史課本讀歷史。」

Timberland志工管家沈慧蘭說,Timberland從2012年開始邀請會員投入志工服務,樂見更多員工、會員和親友,利用這些資源和機會,一起伸出認識環境的觸角,「我們生長在台灣、住在大台北地區,在離你不遠的地方,其實有很多需要關心的議題。」

陽古聯盟秘書長婁序平表示,陽古聯盟從美軍眷舍保存做起,也逐漸拓展到整個陽明山地區的其他老房子和生態環境問題,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行動。

志工們拿著各自藍染的作品大合照,活動圓滿落幕!攝影: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