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改變長江源生態 對長江影響還需關注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暖化改變長江源生態 對長江影響還需關注

2016年11月17日
摘錄自2016年11月14日國際日報、新華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長江源地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有「中華水塔」之稱,也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東亞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氣候啟動區。

近年來,長江科學院的江源科學調查隊對長江源地區進行了多次科學調查。2016年初夏的調查結果日前整理分析完畢,綜合多年成果發現,長江源地區十多年來,湖泊、濕地面積增加,植被和珍稀動物數量增加。

以對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湖泊監測為例,庫賽湖、海丁諾爾、鹽湖等3個高原湖泊的面積均有擴大。原本不相連的三個湖泊,這兩年在豐水期高水位時竟然可以聯繫起來。此景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濕地萎縮、湖泊縮減的局面大不相同。

科考人員發現植被的狀況也大為改善,開始從平壩區往山坡上擴散。此外,藏羚羊、雪豹等珍稀動物也增加了。以藏羚羊為例,可可西里保護區過去只有1萬多頭,現在已經恢復到6萬多頭。在西藏那曲地區,藏羚羊的數量也大幅增加。

「原因首先是氣候變化。」陳進說,根據國家氣象局在長江源多個氣候站及水文站幾十年來的資料,該地區年平均日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變化均呈現十分明顯的增加趨勢。 而氣溫升高帶來了降雨增多。13年來長江源地區高程4000公尺以上區域面平均年降水量呈顯著增加趨勢,增幅達每年1.68毫米。

暖化不僅造成生態的變化,也造成冰川的消退。

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姜古迪如冰川,因水量補給不足和全球暖化,冰川逐年退縮,近40年最大退縮距離超過1200米。楊勇認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三江源地區冰川雪山持續消融減退,凍土層解凍加速,沼澤濕地減少,可能是短期內造成部分河流、湖泊水位有大幅度上漲之因。

陳進也表示,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生態變數」,其長遠影響有待進一步監測和研究。

「如果一些原先的內陸湖變成了外流湖,而內陸湖水量大、且是鹹水,對長江的水文水資源會產生什么影響還需要關注。」譚德寶說。

在新的氣候水文條件下,長江源地區發生的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供水等後續影響都需要加強監測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