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噪音不僅破壞人類享受大自然的興致,也影響野生動物,讓動物躲避掠食者的難度提高,鳥類更不容易找到伴侶交配。
英國衛報報導,新研究發現,自然界的聲音正逐漸被人類活動產生的噪音淹沒,連保護區也不例外。
科學家從美國保護區中的492個地點共錄下超過100萬小時的聲音,發現在其中2/3的地點,人類活動噪音是背景聲音的兩倍。有1/5的保護區人類噪音甚至是背景音的10倍。
研究主要作者、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柏克斯頓(Rachel Buxton)指出,自然界的聲音對動物的生存有許多重要的作用,包括躲避掠食者、尋找食物和伴侶,以及維繫社群內的關係。無法聽見這些聲音會產生嚴重後果。
柏克斯頓說,噪音影響可及整個生態系統,連植物也不例外。「雖然植物聽不見,但許多播種、授粉的動物聽得見,而且已經開始受到人類噪音干擾。」此外,如果噪音驅離掠食動物,草食動物數量可能會增加。
研究人員找出影響自然界的主要人類活動噪音,包括陸空交通、屯墾和林業、壓裂跟採礦等開採工業。當噪音提高了10倍,原本可在100公尺遠聽見的自然聲音,現在可能要10公尺距離才聽得見。
美國法律中定義的「野外」,也就是完全不受人類打擾的地區,有12%的背景音因為人類噪音污染的關係增加一倍。噪音污染也嚴重影響了瀕危物種的棲地,如聖馬科斯蠑螈和聖貝納迪諾更格盧鼠屬。
研究人員指出,美國保護區法令不會測量監控和管理人類噪音污染:「這是個明顯的缺失,管理噪音污染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部分保護區已經導入這樣的技術,包括提供接駁服務,減少遊客往來交通,或是使飛航路線與公路重疊,將噪音限制在特定的廊道。黃石公園的馬達船和雪地車經過消音處理,經過大峽谷上空的航班也有刻意減少。
倫敦動物學會政策計畫經理康貝爾(Noelle Kumpel)表示這份研究相當重要,「這個問題我們很少認真思考。我們人類喜歡安靜的環境,野生動物也是一樣。」康貝爾說,學界已經有很多人類噪音影響野生動物的證據,烏干達鑽油活動趕走大象,海底噪音導致加那利群島鯨擱淺。他認為限制人類活動對野外的影響和容許人類享受大自然兩件事之間,應該要取得平衡。
該研究發表於《科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