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復興造福中國環境? 專訪普利茲獎得主伊恩·強森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信仰復興造福中國環境? 專訪普利茲獎得主伊恩·強森

2017年06月07日
作者:馬天杰(中外對話營運副主編)/翻譯:奇芳

宗教信仰能否重塑中國人與自然的關係?普利茲獎得主伊恩·強森在新書中給出了他的答案。

北京西山妙峰山香會。圖片來源:伊恩·強森

伊恩·強森的最新著作《中國之魂:毛時代後的宗教回歸》重燃了一場始於一個世紀之前的論爭:什麼是中國人獨有的精神特質?


《中國之魂:毛時代後的宗教回歸》。圖片來源:Amazon

一百年前,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屈辱的失敗在知識精英階層中激起了一股痛苦的反思思潮,很多人將其歸咎於中國落後的思想體系。從那之後,中國經歷了無數次意在改變和重塑中國人精神面貌的運動和革命。一些人主張全盤西化,另一些人則堅持守舊。

強森的新書記錄了這段民族自省歷程中的一個新的階段。他跟隨多個信仰團體,包括北京的香客、山西的道士和成都的基督徒,和他們一起體驗了一場「正在塑造這個新興超級大國靈魂的偉大信仰覺醒」。這是很多中國之外的人並不知道也無法完全理解的。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在北京和這位前資深駐華記者談起了他的新書,尤其是中國社會這新的一輪覺醒如何給環境意識打下基礎。

對談人員:

  • 中外對話(以下簡稱中)
  • 伊恩·強森(以下簡稱伊)

中:多年來您一直關注中國的宗教信徒,他們跟您接觸的其他中國人相比,有什麼不同?

伊:信徒會在社會中尋找群體歸屬和集體生活。當然,人們會透過不同的方式滿足這些需求,但有很多人在香會這樣的宗教團體中找到了答案。

香會就像是不太和睦的一家人(笑)。平時也會吵吵嚷嚷,但總歸是相互尊重、互相支持的。香會成員通常都是當地的工薪階層。教會則要稍微正式一點,這是因為參加教會的人來自更高的社會經濟階層,他們似乎也更拘謹一點。

:這種「精神回歸」塑造了什麼樣的價值觀?

:社群歸屬仍然是關鍵。人們覺得他們已經失去了歸屬感。他們住在村子裡的時候,每個人都相互關聯,和人打交道有明確的方式。然而,城市化讓人們來到大小城市和縣城,在那裡他們不認識任何人,包括自己的鄰居。就連城市原住民也眼睜睜地看著城市的再發展讓他們的社區分崩離析,那些曾經住在一條胡同裡的老街坊現在散落到城市各處。這也部分解釋了信仰的吸引力。回想19世紀美國的大覺醒,那也是一個城市化和經濟劇變的時期,人們回到信仰去尋找答案。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在宗教中找到答案。像毒奶粉和污染這樣的問題,人們會將其歸因於法律、規則和新聞自由的缺乏,但在這樣的討論中道德因素也是一個被反復提及的因素。有一種看法認為,如果人們喪失了是非觀念,什麼都沒有用。所以,很多人開始將其歸結於精神層面的問題,即缺乏「道德底線」,這個詞的英語應該是「minimum moral standards」,而非通常所用的「bottom line」。所謂道德底線就是即使為了獲得成功也絕對不會去做的事,這也是很多人覺得目前中國缺失的東西。

:你在書裡詳細描述了像妙峰山這樣的地方,香客們每年都會去給碧霞元君上香。說到朝聖地,西方人就會想到耶路撒冷或者麥加,中國的朝聖地有什麼特殊之處?

:中國朝聖地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和山嶽的聯繫。在人們的觀念中,山嶽幾乎等同於聖地。歷史上「嶽」指的是高山之巔。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還有武當山這樣的道教名山。人們相信山嶽能讓他們在物理上與「天」更近。道教的寺廟被稱為「觀」,實際意思就是觀察,在那裡你可以仰望星辰,觀測天空。中國人認為物質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這可能就是中國宗教大力強調養生修行的原因。這和印度的瑜伽多少有些相似,後者最初也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修行。中國的氣功也是一種相似的身心修行,如今正在重新興起。

:這是否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更抽象的層面上,中國有一個理念即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你可以透過不同的修行在自己的身體裡重建這個小宇宙。當道士在洞裡打坐的時候,他們探討的是回到地球的混沌狀態,試圖在某種象徵性的層面上重新實現與地球同步。另一方面,我認為用現代的生態概念來解讀道家傳統的「自然」概念是錯誤的。道家所說的「自然」更多的是指人們要「順其自然」。

道教的確做出了一些具體舉措來將自身定位為綠色宗教。但在我看來,這更多的是重塑自我形象的努力而已,因為人們實在很難理解道教是什麼。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等所謂「世界宗教」都有清晰的起源故事。比如,釋迦牟尼是一個王子,他外出的時候看到世人受苦,於是發現了終結苦難的方法就是「無欲」。

道教更像一種民間宗教。儘管在中國文化中隨處可見,比如太極和風水,但它並沒有清晰的宗教故事。歷史上,信奉藏傳佛教的清朝統治者壓制道教,導致其被邊緣化。結果,即便到了今天,道士的教育水準仍普遍偏低,幾乎沒有學歷。佛教則不同,有博士學位的和尚並不鮮見,他們更能講述故事、皈依信徒。所以說,道教面臨危機並轉而把生態視為一個再推廣的機會。我並不是說這種做法不誠實或者是弄虛作假,但它是否能夠成功仍待商榷。

座落在距寧波市東方25公里的太白山麓上的天童禪寺。圖片來源:Daoan(CC BY-NC-ND 2.0)。

座落在距寧波市東方25公里的太白山麓上的天童禪寺。圖片來源:Daoan(CC BY-NC-ND 2.0)。

:你認為中國的宗教有可能為一種新的環境意識奠定基礎,並為環境保護的全球對話做出貢獻嗎?

:大多數寺廟都在農村和山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有可能的。它們都曾經擁有大片的寺田,而且一些寺廟發揮著守護一方水土的作用。我知道南京城外茅山的一些道觀出產有機茶和有機草本製品,但道士的教育水準很難讓他們向學歷更高的城市精英們成功推銷自己,這仍然是很大的挑戰。他們甚至連宣傳的資料都寫不出來。如今,是當地政府在幫助道教庵觀進行行銷,並且努力提升道教的整體素養。

我認為總體來說,中國人在考慮的事情和全世界都是一樣的。社會構成有失公平、缺乏公正透明,在西方社會引發巨大的政治動盪,這也是中國所擔憂的。如果有一種理念能夠將我關注的所有宗教團體團結在一起的話,那就是公正,或天道。我想中國有一種很強的理念,認為社會應該公正。公正並不是一個政黨或者政治運動帶來的,而是上天賦予的。在妙峰山,各香會都把講述天道公正的故事作為儀式的一部分。

這種精神回歸說明中國人正在參與一場全球對話。中國是否能透過道教或其他宗教為這場對話增添獨特的新內容,我們將拭目以待。

香會:香會又稱幡會,是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作為廟會的衍生物,是百姓專為趕廟會而組成的民間臨時性組織,廟會結束後則自行解散。香會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