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新店溪左岸整地 破壞環境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平心:新店溪左岸整地 破壞環境生態

2017年06月29日
作者:平心
01圖一新店溪左岸自然棲地舊觀
新店溪左岸自然棲地舊觀。攝影:平心。

02圖二新店溪左岸整地情形
新店溪左岸整地情形。攝影:平心。

濱溪工程頻繁 衝擊生態

新店溪左岸自行車道旁豎立告示,秀朗橋至華江橋之間的高灘地將於4月至8月進行自行車道整體改善工程,工程人員逐一卸下車道旁護欄,這是自民國96年開始新北市積極整頓高灘地的工程延續,已經完成的項目有:

  • 民國100年大雙和水岸再造計畫
  • 民國102年福和橋周邊景觀改善工程
  • 民國102年華江橋至光復抽水站自行車道拓寬工程
  • 民國103年的光復橋至永和橫移門自行車道人車分道工程

目的在於提升水岸整體景觀及休閒運動設施的完整度。自行車道旁各項工程持續推動,往溪岸一帶擴張。對人來說開發雖有立即可得的好處,卻要以長遠自然環境的破壞來換取。

03圖三3月間重型機械整地情形
3月間重型機械整地情形。攝影:平心。

濱水的草叢有許多種類的草本植物及樹木,是昆蟲、鳥類、各種動物的庇護所和覓食、繁衍的棲息地,能改善空氣、調節溫度、吸收二氧化碳,具有護岸、穩固土壤、減少逕流、滯洪等功能,這些區域正隨著高灘地整頓消失。3月間,於公告之前,重型機械即進入新店溪左岸自行車道與沿岸一側進行整地,由光復水門開始,經遠雄左岸橋,中和路橋,華中橋往上游方向作業。

詢問主管機關,得到的回覆是:由於民眾反應路邊草叢遮擋視線,因此為開闊水岸景觀進行整地。從地理位置來看,新店溪左岸光復橋至華中橋之間的區段為凹岸,為溪流彎曲處流速快侵蝕力強的一側,因此溪岸水土保持防護格外重要。整地過後緊實的土壤會形成不透水的堅硬頂層,造成又急又猛的洪水。如果非得有開闊的水岸視野之必要,設置一處觀景平台,提醒路過民眾慢下腳步欣賞周遭自然風光即可。按照遮擋視線,草叢就應消失的做法,水岸的草叢將遭到全部清除。   

04圖四整地後的景象
整地後的景象。攝影:平心。

過度開發 致災風險提高

堤內一棟棟的景觀大樓壁壘般增長,與堤外的景觀營造工程相呼應。新興水岸住宅開發構想來自民國100年的「淡水河曼哈頓計畫」,期望能藉由水岸都更,仿照紐約市曼哈頓地區高度都市化的發展模式,將城市改造成為兼具科技、環保、生態的國際化水岸都市。由當時臺北縣長及城鄉局加以規畫,善用水岸豐富的景觀資源將可使邊陲的河廊蛻變為大台北地區發展核心帶,以「大河四部曲」做為願景方針。

藉由取締污水、取締違規砂石場、營造人工濕地改善淡水河水質,當作首部曲「溪流整治、乾淨河川」。接著二部曲是「河岸公園、綠地開闢」,與三部曲「親水住宅、水岸翻轉」,改制為新北市後提出「跨域整合、大河都會——共譜淡水河美、樂、地」做為四部曲,以四大主軸「河岸治理、景觀美化、活動發展、都市更新」整合各局處進行各項計畫,包括:

  • 水污染熱區打擊計畫
  • 二重疏洪道大都會水岸生態營造計畫
  • 大雙和水岸再造計畫、秀朗攔河堰興建計畫
  • 淡水河系橋樑光雕規畫設計
  • 堤防綠美化改善計畫
  • 跨河景觀橋樑營造計畫
  • 美麗新容顏都市喚采計畫

有了市府做後盾,水岸朝向綠色未來城邁進。如此,水岸成了住宅的延伸,定位成庭園、花園。然而,有著廣闊視野,1300公頃水岸用地優勢,打著自然美景做宣傳,創造「親水、親綠」新生活型態的水岸住宅,實際上水岸的自然原貌正快速消失,被開闢成公園、運動場、停車場,或用來作為活動場地。

08圖八除草後,除草前
除草後(左),除草前(右)。攝影:平心。

例如:5月20日至6月11日的「遠雄左岸嘉年華」即在水岸清理出的空地舉辦一系列演唱會、野餐、園遊會、童玩節、攝影比賽等活動。各項設施持續建置,步道、自行車道、牽引道、照明、廁所、涼亭、座椅、彩繪、藝術裝置……做為新亮點,吸引更多人前來。除了綠美化設施用途的灌木、花卉植栽,其他的原生植物、動物視同侵占土地的違建物、砂石場、菜園,被當作危害予以清除。

為避免民眾感覺環境未維持,樹下不能有落葉,不應出現蚊蟲,除草次數越頻繁,越顯得管理單位有盡責做事。整地過後的平坦地面,除草機具留下滿地殘梗碎葉,一旦稍有綠意,下一輪的清除作業隨即動員展開,成了乍看之下很整齊,其實很荒涼的環境。這些除草區域在短期間可以供為讓人踩踏的空地,長期間則成為各種用途的開發用地。到了最後,除了遼闊的天光水色,豐富的自然生態蕩然無存。所顯示出的是,如果人皆以自己的便利為優先,任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管理單位皆可宣稱是因應「民眾需求」作為理由。

07圖七整地後受損的樹木
整地後受損的樹木。攝影:平心。

人們不喜歡自然環境的另一個理由是為了去除環境當中可能導致疫病的有害因子。沒有人喜歡被蚊蟲叮咬,或被蛇類或野蜂攻擊。但是,當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一來大部分不會侵擾人的生物一併受害,二來人們失去生物防治的好處,能夠抑制有害物種的生物消失,生態失衡、天敵消失反而可能使得適應人們居家環境的有害動物增長擴散,造成反效果。追根究柢,人們破壞自然環境的主因還是在於土地擁有者和管理者的認知,仍是以土地要充分利用就要予以開發建設,開發價值勝於環境保護,長期忽略土地其他生命的結果。

06圖六整地前的水岸自然景象
整地前的水岸自然景象。攝影:平心。

環境保護一向被當作土地開發的干擾,然而超過環境所能承載的限度,災禍的風險就會提高。氣候變遷下乾旱和暴雨交替的情況更為頻繁,溪流河川腹地,低窪處開發成了建築物,草地林地不斷消失,埋下了潛在的危機。透過蓄洪、疏洪、分洪、束洪可將暴漲的溪河圍堵在堤防外,但是如果無法很快將堤防的內水排出仍舊無法解決水患。

6月以來梅雨在各地造成淹水,主要原因即是排水系統無法負荷。快速排水,在暴雨來時有著快速解除淹水問題的優點;但是,到了乾旱來時,就成了留不住水的缺點。要留住水,滯洪池或儲水裝置或許是解決辦法,但設置滯洪池或蓄水池來代替原本能調節洪患、涵養水源的自然區域的功能,又怎能說是有先見之明?

10圖十104年蘇迪勒颱風災前災後景象
民國104年蘇迪勒颱風災前災後景象。攝影:平心。

親水政策 由保護溪流、河川做起

民國105年梅姬颱風,民國104年蘇迪勒颱風、杜鵑颱風造成新店溪水位暴漲重創沿岸地帶,大量樹木傾倒,漂流木堆積如山,黃濁溪水退去後,厚厚的淤泥覆蓋在岸邊。氾濫造成災禍,但也帶來新氣象,擱淺在岸上的魚引來黑鳶,水窪裡出現了蝌蚪,蜻蜓飛舞,大樹讓出陽光來給小樹。埋在泥裡的生物,成了新生命的養分。有著水陸兩棲本領的動物,適應乾溼交替的植物逐漸恢復生氣,水岸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濕地。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充沛的生態系,有著豐富物產,過去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沿著溪河活動和定居,維持狩獵、農耕,人水共生。漢人北上開墾、日據時期的百年間,水岸曾是廣大的農園、田地,餵養眾多人口。隨著經濟成長,興起的工商業取代農業,城市擴張築起堤防抵擋洪水,水岸成了垃圾場、砂石場。因接納過多廢水,溪流、河川嚴重汙染。接下來,人們還要從溪流、河川當中取走什麼呢?復甦的生態景象很快隨著工程車出入,恢復道路、替換各項設施而再次生機盡失。水岸的生命能藉著不斷演替再生,受損的設施卻要一再更新、重建。儘管如此,更多的建設仍持續挹注經費推動。

05圖五水岸的野生動物與植物
水岸的野生動物與植物。攝影:平心。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當中的水環境建設有四大目標:「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親近水。」其中「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前三項是攸關民生的建設。但是,第四項「親近水」則有需要重新評估。雖然,計畫中部分內容「水與環境」建設提到:目標在於整合景觀與生態,建立親水、生態友善之永續美質環境,兼顧水岸水域營造和水量、水質改善,及提升水體與水域生態健康度。說明了符合生態永續效益的做法,包括:改善水量水質,復育水岸生態、確保生態棲地及廊道、加強保育、監測,建立友善環境等等來達到水綠融合。然而,執行上卻是偏重在讓各縣市營造遊憩觀光為目的的計畫。

09圖九對岸野雁保護區的白鷺鷥群
對岸野雁保護區的白鷺鷥群。攝影:平心。

與溪流、河川爭地的硬體設施,真能使人更加親近水嗎?另外,這些設施對於實現另外三項指標「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是否有助益呢?以新北市河廊環境營造的例子來看,當人們來到水岸是為了運動、休閒,對於與自己並無利害關係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並不會覺得有關注的必要,它們的生長情形如何,是不是消失了、遭到破壞移除,並不會比出現一個新的景點、有新的活動場地、設施來得更有感。如果主管機關忙於致力推出各項建設滿足民眾的需求,又怎麼一方面建立更多設施,一方面保留棲地兼顧保育復育生態呢?

建議將水岸不透水的設施、鋪面恢復為兼具抗旱、防洪、涵養水源、改善水質,具有「保水、透水、吸水、淨水」功能的濱水濕地,以營造繽紛的生物多樣性,發揮水岸自然特色。從水岸開始落實溪流河川保護,更是親水目標的具體展現。避免道路的分割,過度的開發破壞生態,可在濱溪沿岸設置生態解說牌和標示,傳達政府對自然環境的重視,真正實現恢復自然河川、建構永續之生活環境的願景。如此,硬體方面的水利工程技術、效率升級之外,軟體思想、觀念上也能更新跟進。期待再次聽到草叢蟋蟀鳴唱,蟬聲喧鬧,灰頭鷦鶯與褐頭鷦鶯的歌聲。期待美好的明天。

12圖十二水岸是野生動植物的棲地
水岸是野生動植物的棲地。攝影: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