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師生耕耘十餘載 守護台灣原生魚的「水生走廊」 | 環境資訊中心

【你來報報】師生耕耘十餘載 守護台灣原生魚的「水生走廊」

2017年08月22日
本報2017年8月22日台北訊,公民記者楊孟軒報導

7月是暑假,但在新北市新莊區裕民國小,卻有幾名學生穿梭在近百個魚缸中,幫忙換水、照顧魚兒。這裡是「水生走廊」,是老師鍾宸瑞和一群護魚小天使,共同守護台灣原生魚的天地。

鍾宸瑞(中)指導學生更換養魚設備。攝影/楊孟軒
鍾宸瑞(中)指導學生更換養魚設備。攝影:楊孟軒。

從蓋斑鬥魚 擴展到近百魚缸的「水生走廊」

一踏進水生走廊,兩旁排列數十個魚缸,水流聲不絕於耳,宛如小型水族館。這裡飼養擁有超過40種台灣原生淡水魚,包含10多種台灣特有魚類,台灣石鮒、台灣馬口魚、何氏棘魞等。

台灣石鮒。照片提供/鍾宸瑞
台灣石鮒。照片提供:鍾宸瑞。

台灣馬口魚。照片提供/張詠青
台灣馬口魚。照片提供:張詠青。

何氏棘魞。照片提供/張詠青
何氏棘魞。照片提供:張詠青。

鍾宸瑞在一旁指導學生更換魚缸和過濾器,學生們相互合作,替魚兒布置新家。鍾宸瑞是裕民國小老師,擔任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更是水生走廊的靈魂人物。

回憶起如何栽進台灣原生魚的世界,鍾宸瑞說,17年前學校的教師林一童,知道他喜歡養魚,便將從水試所領回的一百多條蓋斑鬥魚交給他,從此開啟了研究台灣原生魚之路。

蓋斑鬥魚。照片提供/張詠青
蓋斑鬥魚。照片提供:張詠青。

「我拿到蓋斑鬥魚後查了資料,發現牠雖是保育類,以前卻常常能在小湖泊、池塘中看到。」鍾宸瑞想起小時候跟同學去池塘釣的「三斑」,原來就是蓋斑鬥魚。

鍾宸瑞藉由研究蓋斑鬥魚,開始接觸本土魚類。「我玩了很多年的觀賞魚,卻對台灣本土魚類很陌生。」於是他開始跟同好到台灣各地溪流、埤塘去尋找原生魚類,實地了解牠們的生活環境。

水生走廊擁有將近100個魚缸,作為展示與復育用途。攝影/楊孟軒
水生走廊擁有將近100個魚缸,作為展示與復育用途。攝影:楊孟軒。

同時,鍾宸瑞希望讓學生接觸台灣本土的魚類,因此產生建立水生走廊的想法。剛開始只有一兩只魚缸,靠著家長、鄰居提供二手的魚缸和器材,讓水生擴展到今日一條走廊和兩間教室的規模。

護魚小天使 種下推廣與保育的種子

由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台灣原生魚類小天使」,是水生走廊不可或缺的力量。攝影/楊孟軒
由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台灣原生魚類小天使」,是水生走廊不可或缺的力量。攝影:楊孟軒。

鍾宸瑞每天7點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到水生走廊巡視,放學後也仔細檢查每一缸魚才離開,假日若遇到停電、漏水也要趕緊到校處理。然而這麼多魚,不能僅靠鍾宸瑞一個人照顧,水生走廊另一股力量,來自「台灣原生魚類小天使」。

「台灣原生魚類小天使」由五、六年級學生組成,對原生魚充滿興趣和熱誠,而且經過上課與考試等訓練。小天使的工作包羅萬象,他們利用早自習和午休時間,刷洗魚缸附著的青苔、清洗過濾器、抽水換水、餵食飼料等,當然也包括替死掉的魚兒下葬。

有些小天使寒暑假會主動來幫忙,甚至畢業進入國高中,還會特地回來看以前照顧的魚。「我希望小天使以後到了學校、職場,可以幫忙推廣台灣原生魚,將保育觀念傳出去。」鍾宸瑞相信,守護台灣原生魚的種子,已經存在這些學生心中。

復育埤塘型魚類 鍾宸瑞最愛青鱂魚

鍾宸瑞實際走訪棲地後發現,生活在溪流中的魚類,可以藉由封溪恢復生態。然而,以埤塘為棲息地的魚類,卻因為民眾隨意放養以及汙染而遭受危機。若埤塘屬於私人所有,要進行保育工作更加困難。

因此,鍾宸瑞決定在展示魚類的同時,也針對瀕臨絕跡、稀有的埤塘型魚類進行復育。這幾年,水生走廊陸續復育史尼氏小鲃、菊池氏細鯽、七星鱧等埤塘型魚類,而目前主要的復育對象是青鱂魚。

史尼氏小鲃。照片提供/鍾宸瑞
史尼氏小鲃。照片提供:鍾宸瑞。

菊池氏細鯽。照片提供/張詠青
菊池氏細鯽。照片提供:張詠青。

菊池氏細鯽。照片提供/張詠青
七星鱧。照片提供:張詠青。

「青鱂魚是我最喜歡的魚,雖然不能跟觀賞魚比較,但看久了有一種樸實的美,還有螢光白和青藍色光澤,覺得很漂亮。」從鍾宸瑞的語氣中,可以看出他對青鱂魚的喜愛。然而,這種體型最嬌小的台灣原生魚,卻遭遇滅絕的危機。

「我花了三、四年才找到青鱂魚的棲地,目前只剩下宜蘭和新北市有牠的蹤影。」鍾宸瑞說,青鱂魚繁殖力很強,卻害怕和其他的魚競爭生存。青鱂魚成魚的長度僅2到4公分,體型較小,很容易成為其他魚的食物。

青鱂魚(雌)。照片提供/鍾宸瑞
青鱂魚(雌)。照片提供:鍾宸瑞。

青鱂魚(雄)。照片提供/鍾宸瑞
青鱂魚(雄)。照片提供:鍾宸瑞。

去年開始,鍾宸瑞在新北市推動青鱂魚復育,以學校作為復育場所,讓有心的老師參與、一起照顧青鱂魚。「我想以學校為出發點,慢慢推廣到社區,最後讓魚類回歸大自然。」

此外,鍾宸瑞目前也協助屏東昌榮社區復育條文小鲃,以及石門嵩山社區復育青鱂魚。「我們不希望隨便把物種,從東放到西、從南放到北。而是要復育在地物種為主。」

保育台灣原生魚的使命未完

鍾宸瑞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將台灣原生淡水魚推廣出去。攝影/楊孟軒
鍾宸瑞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將台灣原生淡水魚推廣出去。攝影:楊孟軒。

民國92年水生走廊開幕至今十幾年,鍾宸瑞對台灣原生魚的投入,有許多感觸。「水生走廊讓年輕人可以面對面清楚地認識台灣原生魚,而長一輩的參觀者也能喚起小時候的回憶。」

隨著人類工商業發展,鍾宸瑞意識到許多台灣原生魚正離開生命舞台。水生走廊雖然在復育上不少成果,但需要被拯救的台灣原生魚仍然很多。

鍾宸瑞希望藉由自己一點點的力量,找回這些魚,和人們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能看到很多台灣原生的魚類生存在台灣,或者替牠們找回棲地、成功復育,對我來說都是很興奮、有成就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