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沙行動 Timberland踏上沙洲 守護國境之西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護沙行動 Timberland踏上沙洲 守護國境之西

2017年09月29日
本報2017年9月29日台南訊,陳孟薇報導

台灣威富品牌每年為公司旗下各品牌的員工舉辦大型環境志工服務行動,下半年度南區志工嘉年華再度帶領黃靴大軍來到台南七股的頂頭額汕沙洲,完成了418公尺的稻草築籬護沙工作,也走進中寮社區體驗漁村居民的日常。


護沙工作結束的志工大合照。攝影:陳孟薇。

入秋的濕地逐漸熱鬧了起來,往海邊的方向,沿途可見水鳥成群棲息在水田魚塭,蚵田中也常見蚵農穿梭忙碌的身影。站在堤防上眺望,這一片由三座沙洲所圍起的平靜內海,正是孕育七股豐富生態及漁村文化的重要濕地。

多年前因為成功阻止濱南開發案而保留下來的「七股潟湖」,是居民賴以維生的重要自然環境,原本傳統的漁村也在當地居民的努力之下,發展出無工業煙囪的生態旅遊產業。然而近幾年卻因上游及海岸線的開發,與氣候的交互作用下,致使潟湖面臨著沙洲內移、淤積等問題,沙子不僅填補了潟湖、奪去蚵田,更往內路飄移侵蝕了沿海道路與魚塭,沙洲屏蔽的消失更是隱隱威脅著在地居民的生命。

本次的護沙工作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合作,於27日帶領台灣威富品牌的志工以稻草築籬的方式守護七股潟湖的沙洲。護沙工作假期所採用的「稻草築籬」是一種軟性工法,將收成後留下的稻草平鋪在沙洲上,再用工具「土吐」將稻草壓入沙中,使稻草豎立成排,便能阻擋被風吹起的細沙,把沙子留在沙洲上。


護沙工作的主要材料是農田收割下來的稻草,天然素材可在環境中自然分解。攝影:陳孟薇。

這天秋老虎大發威,志工頭頂著炙熱的大太陽,大聲唱著關於海邊的歌,伴隨著海風,歌聲鼓舞著大家的士氣,志工各個展現出超高的工作效率。在澎湖長大的志工陳淑敏對海灘有特別的情感,今年二度參加護沙工作假期的她用非常熟練的架式帶領組員進行工作。而曾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參與過護沙工作的志工姜捷邊分享著當時的經驗,邊把稻草築成方格狀。


護沙施作的地點位在七股潟湖最南端的頂頭額汕沙洲。攝影:陳孟薇。


護沙工作需分工合作,志工一人鋪稻草、一人拿「土吐」將到稻草壓入沙中,使稻草豎起。攝影:陳孟薇。

在所有志工的通力合作之下,短短時間內稻草便已經一排排的築在沙子上,像固守沙洲的長城一般。透過參與護沙工作,志工不僅認識了海岸線變遷的議題,也親身為流失的國土付出一份心力。志工陳建泰在過程中深刻感受,希望大家可以多做些什麼來共同守護這些自然環境,而非讓它們慢慢消失在歷史中的某一天。


對比遠方的消波塊離岸堤,志工們以稻草為素材所築的圍籬是軟性的護沙工法。攝影:陳孟薇。

因為沙洲的屏蔽所發展出的漁村文化,和潟湖的變遷息息相關,也是在地最值得拜訪的風景。在地的故事一定要由在地人說最對味,工作完的午後志工聚集在中寮社區的信仰中心天后宮,由居民擔任關主設立了三個小關卡,帶著志工認識蚵從產地到餐桌的一連串過程。

串蚵殼是養蚵的前置作業,在清洗曝曬過的蚵殼上打洞,將蚵殼以十個綁成一串,成串的蚵殼便可吊掛上蚵棚,讓海水中的蚵苗附著生長。志工楊哲安分享串蚵殼時被關主糾正了好幾次,原來看似簡單的動作卻不容易,也體會到養蚵產業的辛苦。不少志工對於蚵的生長過程相當好奇,在與關主來回的一問一答中,志工們總算是弄懂了餐桌上那些蚵的一生。


由在地關主陳大嫂教志工如何串蚵殼,照片右方是自製的串蚵殼工具。攝影:陳孟薇。

鋟蚵仔則是一門手上工夫,戴上指套用工具將蚵殼撬開,再取出完整的蚵肉,對志工來說著實是一大挑戰,在廟埕乘涼的阿公阿嬤也忍不住湊往志工身邊傳授鋟蚵仔小撇步。取出的蚵肉與高麗菜及韭菜一起塑成碟狀,淋上麵糊再入鍋油炸成金黃酥脆的蚵嗲,志工們吃著自己親手製作出的傳統小吃,感受滿滿的中寮海味。


鋟蚵仔,沒有想像中容易阿!攝影:林冠佑。


不少志工的下廚初體驗就獻給炸蚵嗲了。攝影:陳孟薇。

活動尾聲,曾參與過七年前竹枝護沙工作假期的志工盧秀玲分享,比起竹枝護沙,稻草築籬的施作方式雖然比較簡單,但大家能一起出一份力完成工作仍然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第一次參與護沙的志工張雅琪則說,今天的工作一點都不辛苦,反而覺得非常有趣,能有機會參與這麼多不同地點的志工服務真的很棒。

台灣威富品牌志工活動的負責人沈慧蘭在最後感謝來自各地的每一位志工的熱情參與,也呼籲在地人要關心在地事,希望志工能多藉由社區大學等不同的管道,去認識並關心自己生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