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狂2》 恐懼,讓農藥問題更加複雜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蜂狂2》 恐懼,讓農藥問題更加複雜

2017年10月28日
作者:本報編輯台整理報導

2014年,公視製播探討蜜蜂消失相關紀錄片《蜂狂》,獲得國內外10個獎項與入圍,今年再推出續集《蜂狂2》(Toxic Bees II- Human Intervention),片中除了追蹤全球蜜蜂消失的種種,將蜜蜂與環境汙染和人類健康做出更具體的科學連結,更揭露背後真正的那隻黑手。

《蜂狂2》以台灣領先全球的蜜蜂研究出發,探討自2005年以來的蜜蜂消失現象,以及農藥對蜜蜂的影響,將視角擴大到人類對於農藥的依賴,輔以更多的科學舉證,包含化學農藥對人體與環境的潛在傷害。

《蜂狂2》劇照1

《蜂狂2》劇照。圖片來源:公共電視台。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全球各地政府卻不加重視甚至打壓相關研究,而在這種詭異的氛圍中,本片探訪了全球說真話的學者,農夫,甚至是家庭主婦,以他們的經歷來解析農藥濫用這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更引用國外經驗,喚起我們對農藥過度使用的重視。

在美國,一份受到國家打壓的科學研究,充分說明了當前難題的棘手之處——用來種子處理的類尼古丁農藥,原本被認為無害,理論上會隨著時間從植株上消失,然而,美國頂尖科學家羅俊翰所做的一份帝王蝶研究卻顯示,這些裹覆在種子上的農藥不但並未消失,而且還轉移到整個區域的野生乳草與土地上。羅俊翰這份報告甫一發表,就被美國農業部要求撤下並隱瞞研究發現。談到此一風波時,羅俊翰認為問題癥結在於:「帝王蝶報告引發的反應,是出於恐懼的反應。連鎖效應一路蔓延到整個農業部。恐懼會讓好人做出壞事,對吧?」

恐懼, 讓當前政府的農藥政策一錯再錯。日本蜂農藤原發現,當地官員關心蜜蜂死亡的現象,只是為了想確認蜜蜂死亡和農藥無關。究竟是什麼樣的勢力與糾結,讓原本應該理所當然的食安議題如此複雜?

台灣蜜蜂消失計畫主持人、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表示,農藥會成造成蜜蜂的免疫代謝系統壞掉。專精於農藥對健康影響研究的哈佛大學公衛系教授呂陳生表示,低劑量的尼古丁菸鹼類農藥雖不會殺死蜜蜂,卻逐漸在基因上造成改變,等幼蟲蜜蜂長大成工蜂,卻沒有能力支持蜂巢度冬,整個蜂巢就會死亡。他呼籲:「可能這些劑量今天、明天是安全的,但是5年後、10年後,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不見得仍然安全,對於農藥,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曾德賜更提出:「台灣應有專業系統來指導農民減少用藥次數,並發展出替代性作法來取代農藥使用。」

《蜂狂2》劇照2

《蜂狂2》劇照。圖片來源:公共電視台。

本片歷經18個月製作,透過國際上致力於環保的蜂農、提倡農藥監督的科學家們、以及憂心公衛學者們,揭露他們在農藥議題上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並本著他們自己的良知,努力在自己的土地上倡導新的思維,來抵制被少數企業把持的農藥產銷制度。

除了台灣,拍攝團隊深入農藥議題分歧的國家如日本與美國,實地探訪當事人的呈現方式,完整突顯爭議性的議題。其中,日本蜂農藤原以切身經歷,直接點名政府閃避農藥的危害;前美國農業部(USDA)科學家 Lundgren,挺身說出即使在美國這樣先進的國家,農藥研究竟遭受到當局的打壓;而哈佛大學呂陳生教授更道出各國政府對農藥濫用的消極態度。美國明尼蘇達州蜂農Steve更是必須被迫上法庭,控告政府在農藥管理上的徹底失敗;日本的環保媽媽水野,直接說出日本政府是如何教導農人技巧地符合各國的農藥檢查。而在華盛頓的環保人士Sass,更是一語道破政府與農藥商的曖昧。

本片藉由台美日三地農民、環境專家、科學家的交互辨證,探討大規模生產的農產品與看似美麗蔬果背後的可悲真相。在地球生態被化學農藥破壞殆盡前,企盼帶出多元討論空間,從根本上思考農藥問題應該如何面對及有效管理。

《蜂狂2》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