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高美濕地漫出來的遊客危及陸蟹繁殖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態旅遊】高美濕地漫出來的遊客危及陸蟹繁殖

2017年12月13日
作者:蔡鵑如(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高美濕地位於台中市清水區大甲溪出海口南岸,是一個因為台中港北防砂堤而意外形成的濕地。目前高美濕地也是一個同時擁有兩張身分證的濕地,除了2004年經農委會公告成立「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外,內政部營建署也在2007年將高美濕地列為國家重要濕地,台中市政府也於2012年開始實施分區管制。

刺入濕地核心的木棧道

刺入濕地核心的木棧道。圖片來源:蔡鵑如。

轉變從何而來?又是為何而來?

筆者第一次接觸到高美濕地,是在1998年的夏天,當時正準備進入東海大學林惠真老師實驗室,而林惠真老師當時也剛開始高美濕地的生態調查計畫。1998年的高美濕地,遊客很少,大部分的訪客都是進行傳統漁業活動的在地漁民。過去的高美,並沒有太多的人工設施,堤防上沒有圍欄,灘地上也沒有深入濕地核心的木棧道。春、夏、秋、四季分別有不同的面貌,春天初暖時,泥灘上常可見到剛冒出頭的雲林莞草,與度冬後再度出現的甲殼類與魚類等各種生物們;夏天雲林莞草的生長達到最大值,也紛紛的開花結穗,風吹過形成一片綠浪十分美麗,搭配成群在灘地上活動的蟹類、彈塗魚,整個濕地充滿生氣。秋冬季雖然雲林莞草會枯萎,但從第一道東北季風南下開始,可以看到許多秋候鳥與冬候鳥陸續進駐,其中也有珍稀的黑面琵鷺。在遊客進入干擾前,高美濕地是大量過境鳥類停棲的樂園。


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分區範圍圖(20120615公告)。圖片來源:賴鵬智(CC BY-NC-ND 2.0)。

以地理環境來看,高美濕地由北到南由三段堤防形成了遊客與濕地生物間的阻隔;最北邊的是番仔寮海堤,由大甲溪出海口,沿著護岸路一路延伸到頂海口圳出口,長度約1400公尺。中間是高美一號海堤,也是唯一與周遭道路沒有相鄰的一段海堤,堤頂僅能容許行人或腳踏車通行,全長約420公尺。最南邊的一段,也是今日最熱鬧的一段,就是最晚修建的高美二號海堤,沿著清水大排旁美堤街延伸到高美路,全長約830公尺,堤頂目前有四座的涼亭供民眾休憩。

站在高美二號海堤上,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南側環港北路上的風力發電機組,共有18座;往灘地上看,咖啡色的木棧道,總長691公尺,帶領遊客穿過了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核心區與緩衝區,直到永續利用區邊緣。高美一號與二號海堤靠近岸邊的位置,現在可以看到多種耐鹽植物,包括有鹽地鼠尾粟、中華結縷草、蘆葦以及水筆仔等;2010年開始,番仔寮海堤也隨著多次的護堤工程改變樣貌,近岸處灘地已增生許多大型植物,其中卻也包括蔓延了近三公頃的入侵種互花米草。

番仔寮海堤堤外部分,高度幾乎都在高潮線之上,這些近岸灘地高程不斷地提升,造成濕地陸化的狀況嚴重。但目前卻很缺乏分析整體高美濕地漂砂研究,每年淤積的速度和模式,都沒有確切答案。沒有人知道,高美濕地因台中港北防砂堤而生,是否也會因北防砂堤的延伸而死?

隨著風機進駐而興起的旅遊 空有美景卻不顧生態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國人的旅遊模式已跳脫傳統報章雜誌的景點介紹,人手一支手機與社群媒體的興盛,將高美濕地推向全台灣熱門旅遊景點之一。先是在2003年的高美二號海堤的興建,將過去南北向通行不便的三順路與高美路、護岸路以美堤街相連,接著2007年,18座風力發電機組的建置與運作,高美濕地儼然成為了「風機、綠浪、夕陽」的代名詞,不少攝影作品紛紛被張貼在各大社群,也為高美濕地帶來了更多的遊客。接著,攤販也跟著遊客進駐,停車空間很快就供不應求,私人停車場、咖啡廳也接著一區一區地出現。直到今年夏天,二號海堤內側已成為一個小商圈,但是這些商家的合法性令人質疑,也不見相關單位的管理與協調。

過量的遊客帶來的生態衝擊很大,最近的陸蟹路殺議題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例子。在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的陸蟹調查結果中,發現2016年與2017年陸蟹繁殖季期間,將近50%要進入濕地潮間帶釋幼註1的陸蟹,在堤外水防道路上遭到路殺,而造成路殺的主要禍首,正是大量看完夕陽後、散場的遊客車輛。

進入永續利用區親水的大量遊客

進入永續利用區親水的大量遊客。圖片來源:蔡鵑如。

2017交通部推動台灣生態旅遊年,高美濕地想當然爾是台中市政府地首選。根據「生態旅遊白皮書」中提出,一個正確的生態旅遊應該至少要包含下列幾項的前提:低環境衝擊、遊客總量管制、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在地參與、合格解說員培訓及預約機制、尊重在地文化以及確保當地動植物不受干擾與破壞。不過對照目前高美濕地的遊客遊覽模式,卻仍是走馬看花的團體客居多,另一大類則是打著「親水」名義,行干擾當地動植物之實,而深入濕地卻缺乏管理的木棧道就是最大的幫凶。生態體驗必須搭配充足的解說,才能夠達到教育的意義,也並不是每一座海濱都是適合進行親水活動的場域。此外,高美濕地的人為構造物又對整體濕地環境的影響,也欠缺評估。

生態旅遊另一項重點,是希望能夠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但這是否包含了不合宜的商業活動在內?這部分始終缺少一個高美濕地周遭的整體規劃計畫來闡明,雖然公部門視高美濕地為海線雙星其中一顆耀眼的星星,但是不只在交通動線、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甚至區域規劃及管理機關上,始終是跟不上腳步。

高美濕地生態旅遊的發展,還需要更完善的通盤規劃、遊客對生態衝擊的完整評估,以及濕地環境(包含周邊綠帶)變遷的監測…等。目前最迫在眉睫的是木棧道遊客人數的管制機制、高美濕地整體漂砂狀況的評估,以及番仔寮海堤周遭夏季的交通管制。唯有先將這些先做好了,才能實現高美濕地生態旅遊的真實面貌。

註解:
釋幼:指抱卵雌蟹在大潮後,前往潮間帶灘地將腹甲上發育完成的受精卵釋放到海水中,當受精卵遇到海水的瞬間,卵會孵化為浮游性的蚤狀幼蟲(Zoea),幼蟲馬上可以自由活動。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