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已經不是家」 日戰地記者福島攝影展來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家,已經不是家」 日戰地記者福島攝影展來台

2018年03月08日
本報2018年3月8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核電-擁有光明未來的能源」,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場四公里的雙葉町,過去因興建了核電廠而變得繁榮,街頭立起唱詠核電的高大牌樓,然而在2011年311福島核災發生後,所有人因緊急避難指令而撤離,從那一天開始,就再也沒有人住在哪裡。

在日本戰地記者豐田直巳2016年拍攝的作品中,雙葉町街頭的核電牌樓已經拆除,僅有穿著白色防護衣的工作人員走在空曠無人的街道上。「進去的都是為採訪、調查而進駐的人員,他們穿著防護衣,因當地輻射劑量仍然很高。」

豐田直巳自311後七年來持續拍攝福島當地狀況,今年受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邀請來台,將在今年「勿忘福島,能源事急」活動中展出其攝影作品,述說七年來福島的改變和不被提起的現況。「七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當時還沒出生的孩子成長,開始學習,但七年了,福島還有很多在外避難者無法返鄉。」

日戰地記者豐田直巳來台展出幅島核災後的攝影作品。攝影:李育琴
日戰地記者豐田直巳來台展出幅島核災後的攝影作品。攝影:李育琴

生活樣貌不再  福島地區面臨滅村 

在昨(7)日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舉辦的記者會上,豐田直巳說明來台展出的作品,「像這樣離核電場近、受到輻射污染這麼嚴重的村莊,是完全沒有可能恢復原狀了。」

日本政府目前解除福島核災區的避難指令,推動讓過去七年來離鄉避難者回到家鄉生活。有些人在政府政策下回到了故鄉。不過,「人雖然回去了,但是四周的樣貌都已經改變。」

豐田直巳描述,311之前住在飯館村曾經是四代同堂的一個大家庭,在政府解除避難指令後,只有年長的阿祖和阿公、阿嬤三位回去生活,原來一家八口的生活樣貌已經不再。這些地區實際回去的人口不到原本的一成,且都是70到80歲的長輩。

豐田直巳觀察,這些地區雖然解除了避難指令,但是終究10年、20年後還是會滅村的,因為沒有年輕人回去。「縱使這些村莊有這些年長者回去,終有一天會面臨滅絕的命運,且整體的家庭關係也改變了。飯館村的八口之家就有了劇烈的改變。家,已經不是家了。這是核災無法挽回的具體事例。」

豐田直巳說,就是因為這樣,覺得全世界不能再發生福島核災這樣的災難,因此帶著這樣的心情來到台灣展出作品。這些攝影作品都將在本周末於高雄中山大學西子灣秘境隧道展出。

核四封存  核能問題還沒有解決  聯盟:蔡政府勿背離非核承諾

今年311南台灣沒有舉辦反核遊行,而是以展覽和市集等系列活動,與中山大學合作在校園內舉辦。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311日本核災的發生,促使台灣2014年反核大遊行要求核四封存,但是核四封存後,核能問題沒有解決,台灣還有核一、核二、核三廠電廠老舊和安全管理的問題,台灣的反核運動不該停下來。

而蔡政府面對2025非核家園的政治承諾,台灣的能源管理該如何處理?李根政說,政府在能源轉型的同時,面臨著核電除役和空污嚴重的問題,考驗政府的決心和治理能力。

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3/10起在中山大學校園舉辦「勿忘福島能源事急」活動。攝影:李育琴
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3/10起在中山大學校園舉辦「勿忘福島能源事急」活動。攝影:李育琴

「在能源事急的現在,很重要是人民要參與,並且要參與監督。」李根政表示,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希望這次舉辦市集和展覽,要讓民眾不要忘記這個議題,因為公民才是促成能源轉型非常重要的力量。

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的共同訴求是:籲請民進黨勿重蹈2000年初次執政的覆轍,背離對社會的非核承諾,應以用電零成長為目標,積極提升住商及工業部門的能源效率;並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達20%的具體策略和時程表,落實公民參與及監督,給人民安全乾淨的能源未來。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