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找到什麼吃什麼 連築巢也隨性的灰樹鵲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找到什麼吃什麼 連築巢也隨性的灰樹鵲

2018年03月18日
作者:謝伯鴻(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專案執行)

說到樹鵲,我們生活的週遭常能發現牠的身影:淺山森林、校園、公園及部份開墾過後的山坡地,常常能聽到牠的叫聲或看到牠在樹上活動。牠的體形較大又不太怕人,是賞鳥人很好的入門鳥種。樹鵲的學名為Dendrocitta formosae,前面的Dendrocitta是樹鵲屬的意思。後面的formosae唸起來有沒有很熟悉呢?沒錯!就是「福爾摩沙」台灣。原來1863年Swinhoe先生發表樹鵲時所使用的模式標本(分類學家於新物種命名發表時,形態特徵描述時所依據的標本)便是採集自台灣,因此命名時便以formosae台灣做為他的種小名。樹鵲跟五色鳥一樣是樹棲型的鳥類,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樹上活動,比起林木密生的淺山的森林,樹木稀疏校園或公園反而是觀察樹鵲比較好的地方。


樹林中的樹鵲是很好入門觀察的鳥類。圖片來源:Flickr,jerry chang。(CC BY-NC 2.0)

樹鵲的羽衣由黑、褐、灰及白色組成,在色澤上雖不及台灣藍鵲那麼明亮美麗,但層次分明給人一種典雅的感覺,我記得在台大唸書時,就曾因為牠的氣質而站在樹前凝望牠許久。如同其它鴉科的叫聲,樹鵲的聲音說不上好聽,甚至一小群一起叫時讓人覺得吵雜,但牠的叫聲卻很容易吸引別人的注意,除了常聽到「嘎嘎嘎嘎」的急促聲,牠另一種「嘎哩歸」的鳴叫聲帶有奇妙又明亮的金屬音,能穿透樹林傳得很遠,也很容易引發別人的好奇心。樹鵲是個機會主義者,能找到什麼就吃什麼,除了四處飛舞捕捉昆蟲,在樹頭的果子成熟時,牠們也會直接在樹上大快朵頤。由於樹鵲十分上相,在公園中偶爾可以看到人類為了拍牠以米粒或麵包誘其下樹,但這看似平常的行為卻會改變動物的行為及食性及並減少對人類的警戒心,長期下來反而會影響到牠們在野外生存的能力。


除了取食或洗澡,樹鵲很少在地面上活動。圖片來源:Flickr ,leemt2 。(CC BY-NC-ND 2.0)

每年的三到七月是樹鵲的繁殖期,這段期間親鳥們會在樹木主幹附近樹葉濃密的地方處築巢,至於牠築的巢…...怎麼說呢?有些隨性,不像綠繡眼會仔細編織,樹鵲的巢感覺就像用粗樹枝隨便堆疊成的淺盤子,當然在巢的內側還是會舖一些細枝或草材增加舒適感,但整體感覺就是很粗糙。雖說鳥巢做得粗糙,但樹鵲對小孩的照顧卻不馬虎:繁殖期時每巢約生2-5顆蛋,由公鳥及母鳥一起擔負孵卵工作,在小鳥孵化後,便可以看到親鳥們忙碌捕蟲,將食物儲存於嗉囊中帶回巢中餵食,在餵食後還會在鳥巢邊照顧鶵鳥,互動十分有愛。

【生物小知識】學名
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的地方常常會有不一樣的名字,另外有一些物種由於外觀相似或是生活習性相似所以共用同一個名字,這樣的狀況雖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但在學術研究上卻會造成混淆不清的狀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生物學家將每個物種名字進行統整,統一格式讓所有物種有專屬的「學名」。大部份生物的學名都遵循「林奈氏」所創立的兩名制命名,學名以拉丁文化的字為基礎,由兩個單字組成,前為物種的屬名,後為物種的種小名,學名在書寫上為斜體字且屬名開頭要大寫,在學名之後通常會再接上發表者的名字及發表的年代。以樹鵲為例,其常見的學名書寫為Dendrocitta formosae Swinhoe,1863 (前兩個單字應採斜體字,後面則為正體字)。雖然學名無法廣泛利用在日常生活中,但卻可以利用生物的學名精準的確認或是查到你想找的特定物種。


灰樹鵲。圖片來源:Flickr,leemt2(CC BY-NC-ND 2.0)

灰樹鵲 檔案 

中文名:灰樹鵲(特有亞種)

別名:樹鵲、台灣樹鵲、咖咖仔 

科名:鴉科 

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

特徵:

  1. 體長36-40公分、展翅寬37-44公分。
  2. 虹膜紅色、嘴鉛灰色、腳黑色。
  3. 頭頂至後頸灰色,耳羽黑褐色、背栗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淺灰色
  4. 翅膀羽毛黑色有金澤光澤、喉及胸上半部暗栗褐色漸淡轉為灰白色。
  5. 具長尾約18公份,尾羽為灰色及黑色,尾下覆羽為褐色。

分佈: 此亞種出現在台灣,普遍分佈於台灣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之區域。常在公園、校園、林地或部份開墾平地、山坡地出沒。 

生態::居住於樹上,通常成小群體行動,以昆蟲、果實及種子為主食。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

作者

自然谷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是台灣環境信託的首例。
我們相信,這不會成為唯一的案例,而是一把開啟更多可能的鑰匙。
還不認識自然谷嗎?
快來瞧瞧台灣第一個環境信託是什麼模樣吧!
》》前往官網FB公開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