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分鐘有1隻鯨豚因捕魚枉死 WWF提解決方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每2分鐘有1隻鯨豚因捕魚枉死 WWF提解決方案

2018年05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越來越多的賞鯨者往海中追尋,只為看一眼——海豚、鯨魚和鼠海豚(鯨豚類)——迷人的牠們,令我們充滿想像;牠們也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之一,擔當維護海洋生態系健全和人類健康的關鍵角色。然而,大約每兩分鐘就有一隻鯨豚在世界上某個地方的捕魚作業中意外死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22日共同發表報告揭露,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在減少全球混獲、保護鯨豚和其他瀕危海洋生物方面遭遇巨大挑戰。報告進一步強調,需要訴諸輿論壓力,加強漁業管理措施,以保護往後世世代代的鯨豚。

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攝於斯里蘭卡Kalpitiya。攝影:Richard Barret;圖片來源:WWF

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攝於斯里蘭卡Kalpitiya。攝影:Richard Barret;圖片來源:WWF

鯨豚在牠們所棲息的生態系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若大量消失,可能對這樣的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的連鎖效應。身為大型掠食動物,鯨豚的生態意義在於牠們能夠在生態系統內以及生態系統間,儲存並移動養分(尤其是碳和氮)和能量。

每年有超過30萬隻鯨豚被糾纏而溺死於刺網等有害漁具上。光是在秘魯,每年就有1萬5000到2萬隻海豚和鼠海豚因受困漁具死亡。

根據這份報告,最有機會的解決方案也是從漁業下手,包括開發替代漁具取代目前的刺網,規劃有效管理的海洋保護區和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禁漁。然而,本報告中僅舉出少數幾個緩解策略成功的案例。由於全球漁業、鯨豚族群和消失速度以及漁業對個別族群的影響等資料相當有限,問題更顯複雜。

好消息是,美國等國家採取了強硬立場解決鯨豚混獲問題。根據美國新法規《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MMPA),任何出口海產到美國的國家都要有與美國相同的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措施,尤其是避免混獲相關措施。而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海產進口市場之一,新規可能對加拿大、智利、中國、日本和墨西哥等主要出口國的捕撈標準產生正面影響(參見〈輸美海產的鯨豚混獲緩減措施調查〉)。

隨著全球鯨豚生存危機明顯增加,政府和產業領導者必須放棄非永續的捕撈行為,轉而採取積極有效的行動並擴大混獲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