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進京 青鱂魚站崗保水質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南水北調進京 青鱂魚站崗保水質

2018年06月06日
摘錄自2018年6月6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國為解決南澇北旱問題,投下5000億人民幣;展開全世界最大的南水北調水利工程建設,自南水入京後,為了確保水質優良,除按地理位置劃分形成的「京外、城外、水廠外」三道水質監測防線外,另還有一支由青鱂魚組成的「專業隊伍」把關。

目前南水入京水質常規監測有三種方式,分別為「實驗室監測」、「自動監測」和「應急機動監測」,三者互補。

除了一般常規監測外,在設備房裡,有一台由八個柱型容器連接而成的設備叫「水質線上生物安全預警系統」正在運作,罐內裝的是來自大寧調壓池的水,每個罐子裡則有三條叫「青鱂魚」的小魚,每條小魚身長約2公分左右。

青鱂魚天生對水體敏感,當水質發生變化時,小魚會受到刺激發生躲避行為及遊動頻率增加,工作人員再通過設備監測運動信號,分析得出水質是否存在毒性等安全隱患,是南水北調在入城前所設置的生物毒性預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