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燒五日 阿里山森林大火終撲滅 幸未損及珍貴林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延燒五日 阿里山森林大火終撲滅 幸未損及珍貴林木

2021年03月23日
整理:孫文臨(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嘉義縣阿里山森林大火延燒五日後,林務局終於在今(23日)上午確認安全熄滅。林務局表示,本次火災延燒面積約1.6公頃,所幸並未損及珍貴林木,詳細起火原因仍待調查。林務局呼籲,中南部適逢乾旱,民眾進入山區應謹慎用火、不要亂丟菸蒂,以免引發森林火災。

火場災後上邊坡

阿里山這次火災延燒面積約1.6公頃,山谷被燒成一片焦黑。圖片來源:林務局

阿里山森林大火延燒五日  1.6公頃林班地化為灰燼  

3月18日下午2時,阿里山公路69公里處邊坡下方林班地發生火災,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接獲通報後第一時間立即動員,於半小時內抵達火場。由於公路邊坡地勢陡峭,最陡處坡度高達80度近乎垂直峭壁,人員不易接近火點,嘉義林管處隨即請求嘉義縣消防局、內政部空勤總隊及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聯合動員救災。

林務局表示,火災發生在嘉義林區管理處轄管大埔事業區第228、229林班,地形陡峭、土壤淺薄,火災區域植被以芒草等草本植物及竹類為主,另有少數枯立倒木,在林火學上屬輕質燃料類型,導致火勢迅速蔓延。

林管處森林護管員及嘉義縣政府消防局19日清晨撒水灌救-3_67354

台18線69k公路下方火場-2_67354

起火地點地勢陡峭,增加人員撲救難度。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林務局表示,起火地點屬山谷地形,每次僅能容許一架直升機從空中灑水,由於作業空域有限,要仰賴大量地面人員背負水袋徒步挺進火場撲救,使整體救災行動更加艱辛危險。由於適逢阿里山花季,公路封閉也影響當地交通及旅遊,引起行政院高度重視,在火災期間政院下令相關單位要通力合作,儘快撲滅林火。

林務局指出,該地區屬於易崩塌區域,土石較不穩定,陡坡地表在林火延燒,高溫受熱膨脹後,導致山坡表面岩層容易崩解而產生落石,阿里山公路也一度中斷。19日上午,在現場協助救災的嘉義林管處林政課莊姓課長,就遭路面彈跳的落石遭擊中胸腰側,送醫治療至22日才出院返家休養。

160260909_2815122612069018_5089452148404125657_o

林火高溫導致地表受熱膨脹,表面岩層崩解而產生落石,現場救災人員也遭落石擊中送醫。圖片來源: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經過五天的地面打火與空中投水作業,22日鋒面通過帶來些微雨,火勢終於在22日下午3時宣告撲滅,並於23日上午確認安全熄滅無復燃情形,林務局統計,此次救災累計總動員人力442人次與直升機投水35架次,火場面積達1.6公頃,詳細起火原因仍待調查。

林務局說明,本次森林火災位於台18線阿里山公路69公里處,屬樂野地區,並不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範圍內,因此阿里山神木群及茂密的阿里山森林幸而未受波及,「由於火場區域位於公路下邊坡,易受彈落菸蒂或其他人為火星引燃,加上草生地與竹林植等易燃特性,自2009年至今發生三起火災,為大阿里山地區的火災高風險區域。」為避免火警,林管處也於2011年起在附近栽種青剛櫟作為防火林帶。

空中勤務總隊協助空中撒水滅_67354

此次救災累計總動員人力442人次,也出動35架次直升機投水救災。圖片來源:林務局

專家示警:氣候變遷使林火風險增加 應完善預警系統及防災準備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指出,每年10月到隔年3月,是阿里山地區的乾燥季節,今年3月累積降雨量僅有8mm,林火發生風險較高。然而,目前林務局採用「林火危險度」做為預警工具,依林火觀測站溫度、溼度及燃料濕度等,計算出引燃潛勢機率,「3月17、18日兩天的全台林火危險度分級圖,幾乎都屬於安全級,明顯與發生森林火災的阿里山地區差異過大,未能達到提前預警的效果。」

邱祈榮說,究其原因應該是未將雨量資訊納入考量,因此在今年極度乾旱下造成誤判,目前燃料模式已建立超過10年,確實有調整必要,可參照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模式,納入人類活動觸發、保全對象敏感性、燃料類型火燒強度等因素,讓森林火災發生的風險評估更趨於完整,才能因應未來氣候變遷情境。

邱祈榮也提到,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未來中南部地區的降雨可能會明顯減少。他建議,應建立更良好的森林火災風險評估的預警系統,盡可能在高風險地區、高風險季節進行預防措施,例如加強防火巡守、完善防火整備及山村社區防災等。即便難以完全防止森林火災發生,也能降低火災發生時衝擊。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