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抽蓄水力發電二階範疇界定 保留擴大規模可能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光明抽蓄水力發電二階範疇界定 保留擴大規模可能性

2022年12月0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儲能是能源轉型當中不可或缺的配套,而抽蓄水力發電就有如天然的「巨大電池」。台電近年推動重啟「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打造全台第三座大型儲能設施。不過,這項計畫涉及台灣黑熊活動熱區,並將在德基水庫、谷關水庫之間打通10.7公里的頭水隧道,須進入審查較嚴格的二階環評。

上周五(2日)環保署完成本案二階環評「範疇界定」程序,全案保留擴大規模的可能性,而頭水隧道以「鑽炸法」開挖恐鬆動地層,在環委確認下,台電將以「控制開炸」的方式管理工程。

環保署今(2)日辦理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攝影:陳昭宏

環保署上周五(2日)辦理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攝影:陳昭宏

台灣唯二抽蓄水力都在日月潭 光明電廠計畫再添生力軍

目前技術成熟的儲能系統包括「儲能電池」及「抽蓄水力」,台灣目前唯二的抽蓄水力電廠都位於日月潭周遭,分別為明潭電廠及大觀二廠,裝置容量合計達2.6GW。因應能源轉型規劃,台電2016年開始評估利用既有水庫新建其他抽蓄水力電廠,「石門水庫計畫」尚在可行性評估階段,而「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則在今年4月進入環評。

台電副總經理郭天合表示,抽蓄水力是目前發展最成熟的儲能設施,在推動能源轉型之際,光明電廠充分具開發必要性。

下池水抽至上池可以儲能,上池水放至下池可以發電,抽蓄水力電廠運作起來就像是巨大電池。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下池水抽至上池可以儲能,上池水放至下池可以發電,抽蓄水力電廠運作起來就像是巨大電池。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抽蓄水力發電的原理是在離峰時,利用電力把水從下池抽至上池,將電能轉換為位能達到儲存電力的效果;用電尖峰時由上池放水至下池,位能轉為電能、供給電力,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天然電池。

光明抽蓄水力電廠的上、下池分別為大甲溪的德基水庫及谷關水庫,總裝置容量為368MW。雖然不需增加新壩體,但聯通兩座水庫需開挖10.6公里的「頭水隧道」,以及進出水口、地下廠房、土石推置場等建設,都有可能衝擊保育類及珍稀動植物。

保留擴大開發規模 台電:裝置容量雖小 發電延時長較具彈性

環保署2日辦理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台電分析不同替代方案指出,光明電廠現階段裝置容量為368MW,若採「零方案」、不執行開發計畫,未來間歇性再生能源占比變高,電力供應恐在特定期間出現大量缺口。

至於「最大規模」的替代方案,則為谷關水庫滿庫情況,裝置容量增至740MW,但是輸電線路也將因此需要由目前規劃的2.5公里加長至7公里,一方面可能行經原住民保留地,另一方面剩餘土石方也將更多、需外運處理,可行性較低。

環委朱信表示,目前開發規模過小,未來若因電力不足又要擴建,恐造成更大環境負荷。環委兼會議主席李錫堤也表示,規模無法做大相當可惜,本案水位落差比日月潭明潭電廠高,明潭電廠裝置容量就超過1GW。對於朱信建議以2/3容量(約494MW)為設計規模開發,台電指出,裝置容量越大、功率越高,代表電廠能瞬間供給電網的電量越多,但相應地耗水速度越快,供電總時數就越短。

台電表示,原方案裝置容量雖小,但發電延時較長,可達八小時,操作彈性較大;若擴大至494MW就會降至六小時。最終「擴大開發規模」的替代方案獲保留,台電表示,若擴大規模,將以新增機組方式處理。

頭水隧道 環委要求慎重工法鑽炸 避免地表坍塌

由於透過高低差轉換電能及位能,台電規劃以鑽炸工法在地底挖一條長達10.6公里的「頭水隧道」,李錫堤則提出「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 TBM)工法的替代可能性。

開發單位表示,TBM環境衝擊較小、工期較短,但開發必經的「台8臨37線」路寬僅5公尺、地質也脆弱,洞口處更缺乏可利用腹地,相關機具難以送到工區組裝,才退而採用國內山岳隧道較常使用的鑽炸工法。

光明水力發電設施將以德基水庫為上池、谷關水庫為下池,兩池之間將挖出10.6公里的頭水隧道。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光明水力發電設施將以德基水庫為上池、谷關水庫為下池,兩池之間將挖出10.6公里的頭水隧道。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李錫堤指出,若TBM不可行,採用鑽炸法就必須更為慎重,明潭電廠開發時就曾發生地下電廠及隧道開炸太多次,「爆震波把地表炸鬆」導致邊坡坍塌,「當時請了多少國際地質顧問、施工顧問,都沒有人說它會塌下來。」

開發重疊台灣黑熊熱區 台電與林管處協調監測點位

此外,本案開發範圍與台灣黑熊活動熱區重疊,林務局要求台電將台灣黑熊納入監測對象,在土石堆置場、隧道開挖口及其周邊1000公尺內的小山稜、水池及殼斗科植物豐富等森林區,須設置10台以上的紅外線自動相機。

林務局補充,林區管理處(簡稱林管處)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已有相關監測計畫,為避免調查資源重複,建議開發單位與林管處協調監測點位。開發單位對此承諾辦理,但表示範圍以開發區500公尺內為原則。

作者

陳昭宏

探索矇矓中開展的世界、滲透身體的網,與身體和環境結盟,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