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新技術助「台灣蚵」驗明正身 混充者可被開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農業部新技術助「台灣蚵」驗明正身 混充者可被開罰

2023年11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你能分辨出美味蚵仔煎的「蚵」,是來自台灣還是越南嗎?近年,與台灣蚵同屬葡萄牙牡蠣(學名︰Magallana angulata)品種、售價較低的越南蚵,佔總進口牡蠣量一半以上。為杜絕混充,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於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新開發的牡蠣產地鑑別技術,透過分析兩地共595件蚵樣本中14種元素,辨識率可達97.3%。

漁業署稱,未來將與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和衛福局食藥署共同研擬檢驗機制,若有混充則以《食安法》開罰。

農業部水試所稱,越南和台灣的蚵屬同種,憑肉眼連專業研究人員都分不出來。攝影︰袁慧妍

進口越南蚵 引發混充及食安疑慮

本地牡蠣近十年產量下跌,由2010年的3.6萬公噸,下跌至2022年的1.67萬公噸。牡蠣進口量則持續上升,由2019年的1931公噸,逐年上升至2022年的5217公噸,及2023年首9個月的4525公噸。

每年10月至隔年2月為國內牡蠣生產量淡季,亦是進口牡蠣高峰期。

從2020年開始,越南進口蚵數量大增,跑贏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等。圖片來源︰擷取自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報

越南是我國目前最大牡蠣進口國,從2019年的201公噸(占總進口量10.4%),上升至2022年的2023公噸(占總進口量57.9%),進口量遠超日本、韓國、美國或其他國家。台灣蚵售價每台斤約160元,越南蚵則約120元,由於兩地牡蠣屬同種,肉眼難以辨識,引發不肖業者混充疑慮。

食安問題亦是消費者關心的一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2021年至今,已有14筆關於進口越南蚵肉的微生物量、重金屬量等不符規定的資料。

最難是確認「越南蚵」的來源地

為保障消費者,農業部水試所於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期間,於台灣5個行政區包括彰化、雲林、嘉義、台車及澎湖,取得國產牡蠣樣本380件,及北越(下龍灣及榮市)、中越(峴港)、南越(芽莊)等收集215件樣品,進行DNA鑑定技術以確定為葡萄牙牡蠣後,再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技術,分析清肉樣本中14種元素包括鎘(Cd)、鉻(Co)、銅(Cr)、鐵(Fe)等的含量,建立1785筆特徵元素分析資料庫。

由於牡蠣的可食用組織會累積生長及棲息環境中的各種元素,這種特性可反映來源地及作為產地鑑別的重要依據,辨識率可達97.3%。

水產加工組研究員兼組長蔡慧君表示,整個檢測過程最難的部分,是要確認牡蠣樣品真正的來源地,「在台灣可以在養殖場找到樣本,但在越南,你要確認他們售賣的是純越南生長還是還有混充。」當局在越南市場找到純正來源地的剝殼牡蠣後,會裝箱冷凍寄回實驗室進行檢測。

從595件境內外牡蠣樣品中,可分析到牡蠣是來自台灣本島、澎湖、越南。圖片來源︰擷取自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報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左三)稱,標章制度加上新辨識技術,能增加消費者對於牡蠣來源地的信心。攝影︰袁慧妍

台灣蚵溯源養殖戶不到四成 標章非強制性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稱,新技術尚未在市場上使用過,只做樣品測試;由於過往並沒有技術可以辨識到牡蠣來源地,也一直未有違反標示的開罰案件。漁業署過往亦有輔導國產牡蠣業者導入水產品溯源制度,迄今已通過產銷履歷及水產品可溯源標章戶共有702戶,佔總牡蠣養殖戶逾35%。

對於「不標就不抓」,或者可溯源標章產品售價更貴等問題,張錦宜表示,標章制度非強制性,但「相信民眾願意付出更多來購買有來源保證的食品」,又指新技術未來也可應用在其他水產品。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