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鹽融雪劑的困境:化冰易,無害難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氯鹽融雪劑的困境:化冰易,無害難

2024年02月26日
轉載自中外對話;文:牛雨晗(中外對話的助理編輯,曾任職澎湃新聞和英國的世界自然基金會)

道路上撒鹽融雪可以使冬季駕駛更安全,但它對環境、基礎設施和人類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一直沒有解決。


撒鹽來防止道路結冰已經成為了各國的普遍做法。圖片來源:Alamy

今(2024)年1月,在下了幾場雪之後,中國大連市的道路上出現了許多坑窪。市民反映,在快速道路上駕車時,甚至能夠聽到車底盤被磕出的聲音。經統計,大連市中心的道路和橋樑共有約2050處破損。政府承認,大範圍撒融雪劑來應急清雪,是路面損壞的一個原因。

氯鹽融雪劑能夠有效防止道路結冰是基於簡單的科學原理:降低水的冰點。純水變成冰的溫度是0℃,但如果水與鹽混合,其冰點溫度能夠降至-10℃左右。

撒鹽已經成為了各國的普遍做法。全球估計有超過6600萬噸的鹽用於除冰。

然而,氯鹽融雪劑的使用一直備受爭議,其對環境、生態和健康的負面影響已經被證實。在還沒有找到經濟適用的「環保」替代品的情況下,專家建議,應在氯鹽使用量和撒鹽作業方法上進行改進,從而在保證道路安全的同時減少用鹽總量,並且告知公眾其可能帶來的環境和健康危害。

環境和健康危害

普通融雪劑包括醋酸鉀和氯鹽(包括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等)。醋酸鉀的融雪效果好,造成的腐蝕損害程度低,但它的價格太高,一般用於機場跑道。後者價格便宜 ,幾乎是前者的十分之一,往往被使用在普通公路上。

氯鹽類融雪劑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其對汽車和道路的腐蝕性。融雪劑的使用讓開通僅20年的北京西直門立交橋出現了嚴重的混凝土剝落和鋼筋銹蝕現象。自2005年至2020年,全國由於氯鹽腐蝕而召回了超過43萬輛汽車。

此外,氯鹽的使用也會增加水源和土壤的鹽含量,影響路邊花草等植物的正常生長,甚至導致枯萎死亡。2005年,北京八個城區的11000餘株行道樹、149萬餘株灌木、近20萬平方公尺草坪遭受嚴重鹽害或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在3000萬元以上。園林專家發現路邊殘雪及周邊土壤的含鹽濃度比正常值高392倍,氯離子、鈉離子等的濃度也大大超標。

早在2006年發佈的《城市道路除雪作業技術規範》就規定,融雪劑施撒至少距離路側綠化帶1公尺以上,含有融雪劑的冰雪不得堆放在樹坑和綠地內,且需單獨運輸和處理,避免融雪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該技術規範落實效果不佳。2022年,北京日報報導路邊梧桐大面積枯死的現象。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劉勇提出,梧桐樹乾枯與融雪劑使用有很大關係。

不僅如此,融雪劑的使用也會危害人類健康。隨著道路上的冰雪融化,這些噴灑在馬路上的氯鹽會沖入土壤、湖泊和溪流中,在某些情況下會污染飲用水水庫和水井。美國環境保護局稱,地表水中的高氯化物含量對某些魚類、昆蟲和兩棲動物有毒,飲用水中的高鈉含量會影響高血壓患者。

根據央視的報導,2008年雪災後,韶關京珠高速沿線村莊的居民報告飲用水質問題,一些居民喝水後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調查發現與當時大量使用融雪劑有關,導致水中氯離子含量超標。

氯鹽作為融雪劑使用由來已久。美國卡裡生態系統研究所(Cary Institute of Ecosystem Studies)環境監測專案經理維多利亞.凱利(Victoria Kelly)向中外對話表示,氯鹽在美國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 年代,直到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科學家在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發現了氯鹽,並開始討論其環境影響。至今,關於氯鹽對水體、生物和生態系統影響的科學論文已經發表了數千篇,越來越多研究者呼籲政策制定者減少其使用。

氯鹽能被替代嗎?

「儘管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氯化鈉對環境和健康的不利影響,但是氯鹽的高性價比還是導致了其持續廣泛使用。」凱利說。

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城市已經在融雪劑成分的標準上不斷改進,並且開始小範圍推廣融雪劑替代品,以求盡量減少危害。

國內融雪劑使用並沒有具體的統計資料。維多利亞.凱利表示,美國也存在地方層面資料缺失的問題,只能通過全國氯化鈉儲備量來推測。她認為各國政府都需要加強氯鹽融雪劑的使用監測、公開使用量資料。

2002年,北京市祭出了中國第一個關於環保型融雪劑的地方標準,規定新型環保融雪劑對城市設施的腐蝕率低於氯化鈉的50%。從20世紀70年代起,北京市道路除雪化冰就一直採用噴灑氯化鈉水溶液(俗稱鹽水)的方法,該標準推出後,14種品質合格的氯化鈣、氯化鎂融雪劑替代了使用30年的鹽水。

然而,氯化鈣和氯化鎂同屬於氯鹽,對土壤和綠植仍會產生危害,其環保性受到了不少質疑。2017年,中國修訂了新的標準《融雪劑》,明確將融雪劑分為氯化物類和非氯化物類,並規定非氯有機融雪劑的氯化物含量不得超過1%。

《融雪劑》是一份推薦性而非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在實踐過程中,各省市都出臺了自己對「環保」融雪劑要求,例如瀋陽市提出氯鹽類融雪劑中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三者比例為 4:3:3 為最優比,吉林市則規定全市使用非氯鹽類環保型融雪劑。

2015年,北京部分街道開始推廣由玉米等植物秸稈為原料發酵加工的融雪劑,聲稱可以有效降低普通融雪劑對瀝青路面及橋樑的腐蝕作用,同時保護路邊植被不受污染。

凱利表示,她無法評價秸稈製成的融雪劑是否能成為解決方案,但是籠統來說,很難找到真正「環保」的融雪劑。加拿大的卡爾加里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部分地區正在測試甜菜汁作為替代品,美國的威斯康辛州正在道路上撒布乳酪鹽水。然而,這些農業副產品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例如甜菜汁進入水體後會擾亂濕地的營養平衡,並且通常成本較高,這使得尋找可持續替代品變得更加複雜。

減鹽和多法並舉

在沒有研製出新的具有明確環保功能、造價較低的融雪劑前,只能繼續使用氯鹽類融雪劑,因此不少研究者在探索如何在確保道路安全的情況下最小化用鹽量。

在中國,《城市道路除雪作業技術規範》要求嚴格控制融雪劑的施撒量,在降雪量不超過10毫米/次時,施灑(撒)量不得大於10克/平方公尺。在此基礎上,北方各省市採取更多措施減少融雪劑的使用數量、使用範圍和時間。

哈爾濱對全市2453條街路重新細化分工,融雪劑的撒布範圍限定在部分坡路和重要交通節點,其他任何路段不得使用融雪劑。而瀋陽選擇了29條街路不用融雪劑而進行純機械除雪嘗試。


撒鹽來防止道路結冰已經成為了各國的普遍做法。圖片來源:Alamy

瀋陽市市政管理部門曾向媒體表示,在融雪劑無法替代的情況下,一是盡量減少使用、科學使用;二是盡量使用環保融雪劑;三是多用機械除雪、人工除雪。

這些原則和凱利的觀念不謀而合。她還進一步補充道,卡裡生態研究所的報告表明,在暴風雪來臨前用鹽溶液處理道路,就能夠可以減少 75% 的鹽用量。

在確保冬季道路安全的同時保護路邊植物、地下水和人類健康,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以及公眾認知的轉變。「重要的是,政府一定要就道路鹽的環境影響和道路安全問題和公眾溝通。」凱利強調。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外對話〈氯鹽融雪劑的困境:化冰易,無害難 〉。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