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氣候變遷改變降雨 搶糧搶水人象衝突增加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研究:氣候變遷改變降雨 搶糧搶水人象衝突增加

2024年04月11日
轉載自關鍵評論網;文:賴明君

威脅大象族群數量的,並不只有盜獵象牙而已,大象與人類間對棲地的爭奪,也會導致象群數量減少,以及人員的傷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近日指出,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趨勢下,人類的農業發展將會侵佔到大象的棲息地,進而導致象群與人類間的衝突增加。

降水模式的改變讓象群必須到更遠的地方尋找食物與水,甚至到農村、城市、高速公路旁等地。圖片來源:Wolfgang Hasselmann/Unsplash

人象衝突三大關鍵:農田密度、人口密度與氣候適宜性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於今(2024)年1月29日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暖化對人象衝突影響的研究,而這也是第一項探討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人類與大型哺乳類動物間互動模式的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農田密度、人口密度,以及氣候適宜性(Climatic suitability)這三項驅動人類與大象間衝突的關鍵因素未來的預期變化,將如何影響亞洲及非洲象與人類間的衝突。

研究結果發現,到2050年時,象群與人類的衝突風險將會大幅增加。在所有的象群棲息地中,又以亞洲象居住的印度與孟加拉北部,以及非洲象棲息的撒哈拉沙漠南緣、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以及馬拉威等地區衝突風險最高。而這些地區也是氣候適宜性相對低、水資源與糧食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脆弱地帶。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野生動物學家瓜涅里(Mia Guarnieri)向《ABC》表示,所謂的「人象衝突」指的是人類與大象間,會對其中一方造成負面影響的互動模式。而氣候變遷所催化與加速的衝突,主要集中在農業領域。特別是種植玉米與小米的農地,上述兩種作物都是大象喜歡的食物,象群若進入農地覓食,農民通常會為了保護作物而前往驅趕,而過程中大象與農民都有受傷與喪命的可能。

衝突前線:保護作物與覓食本能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指出,大象是巨型草食性動物,每天需要150公斤的糧食,以及190公升的水。氣候變化、降雨模式改變,以及人類生活環境的擴張,導致象群需要到更遙遠的地區才能夠尋找到滿足一天所需的食物與水。因此常會有大象出現在農村、農場、城市、高速公路旁等人類棲地的情況發生。

而對生活在人類與象群棲地邊界的人們而言,他們有時也需要更加深入大象的棲息地,才能夠蒐集到足夠的木材與水資源,或是需要冒險驅趕來到農地覓食的大象,而這都將導致兩者間衝突的增加。

在斯里蘭卡,每年約有200頭大象在與人類的衝突中死亡,而在印度,每年也有約100隻大象死於人象間的衝突。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也指出,由於與人類發生衝突,肯亞當局每年不得不殺死120隻大象。

除了象群數量減少外,也有不少人在與大象的衝突中死亡。2010年至2017年,肯亞約有200人死於人象衝突。而在印度,每年有約400人因為這個原因而死亡。根據《The Hindu》的報導,在印度的奧里薩邦(Odisha),光是2023年至今,就已經發生了230次的人象衝突,其中有139人死亡,108人受傷。

應對人象衝突的解方

根據《印度斯坦時報》(The Hindustan Times)的報導,印度奧里薩邦政府近日向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尋求協助,並獲得了四頭經過訓練的庫姆基象(Kumki elephants)以及馴象師。經訓練的象群能夠幫助野生象群在面臨與人類的衝突時適時地放鬆,減少事件激化成暴力衝突的可能性。

而根據《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的報導,為了降低大象與人類間因為水資源而爆發衝突的可能性,肯亞北部的多個社區會在儲水桶四周鋪上大塊的岩石,阻止象群靠近。或是在樹枝上放置蜂巢,用來驅逐象群,以保護農作物。

而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這份研究,研究結果成功繪製出南亞與非洲人象衝突的高風險地區。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針對這些氣候適應性低的地區,制定應對的農業與水資源計畫,讓處在邊界的人們能夠獲得所需的水資源與糧食,才能夠避免農地擴大侵犯到象群的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