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凡/這一點都不自然:大雪山遇見被餵成肥球的帝雉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黃易凡/這一點都不自然:大雪山遇見被餵成肥球的帝雉

2024年03月12日
文:黃易凡(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

帝雉又稱黑長尾雉(Syrmaticus Mikado),為台灣特有種,也是法規明列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動物,依法不得騷擾。

日前我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目睹,雄性帝雉撿食吐司、米飯、剩菜等人類食物,同時引來遊客駐足拍照,而未見適當宣導或其他措施。已有研究證明,人類食物對鳥類來說不健康,油脂過高且營養單一,如果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做什麼?

雄性帝雉撿食吐司、米飯、剩菜等人類食物。圖片來源:黃易凡 攝
雄性帝雉撿食吐司、米飯、剩菜等人類食物。圖片來源:黃易凡 攝

賞鳥聖地餵食亂象 帝雉成了被馴服的雞

嚮往大雪山賞鳥聖地已久,已數年未造訪,沒想到開學一日遊,不過幾個小時就讓我親眼目睹兩種亂象。其一是發現有人播鳥音誘鳥,因為沒有確鑿事證,在此不贅述,其二是不當餵食。

大雪山是個很妙的地方,怎說?只要有任何動靜,大砲、小相機都會一齊被吸去,整個森林遊樂區像巨大磁鐵般,持續引來各式各樣拍鳥的人。步道上、停車場旁、廁所邊⋯⋯隨時都有人在左顧右盼,尋找心中嚮往的飛羽。

傍晚,遲鈍的我們還在休息進食,才聽到人家說帝雉出現了,抓著相機壓低動作快步前去,草地邊已經有許多人圍觀:是隻公帝雉,在草地上覓食,這季節裡,顏色顯得特別亮麗。

起先還覺得欣喜,不料拍了兩張放大一看——我們的「觀察魂」全消了,直接讓「家私(ke-si)」垂在身邊,臉上掛著失望又無奈的苦笑,也不再擔心會嚇到鳥,遂放鬆站直,看著眼前景象,自顧地討論起來。

「我就在想,自然的草地上最好有東西讓牠這樣吃啦⋯⋯」
「那是什麼?麵包嗎?」
「吐司。」
「帝雉那麼好遇,為什麼要餵?」
「天啊,有夠胖。」

只見孤零零的帝雉像隻被馴服的雞一樣,草坪就是開闊的馬戲團舞台,藍色雞球走兩步,就啄個不停,整塊吐司太大,就咬著甩,嘴喙上已黏滿食物,也絲毫不在意,還是繼續牠的表演。

有些遊客拍到照片,漸漸離開了,有些仍在嘗試不同角度。「看見這種畫面,連相機都不想拿出來。」一位同學說道。但是糟糕有糟糕的紀錄價值,更要把糟糕的狀況讓更多人知道。

在大雪山,野生動物與人的距離很近。越是接近,人類越是有應該做與不應該做的界線需要把持,總是希望,動物不害怕,是因為人類安靜觀察、友善對待,而不是因為被欺騙而來、為了食物而靠近。

3月3日世界野生動物日才剛過,人何時才會理解,野生動物不屬於任何人,不是為了某一個人的快門而存在。公共財需要維護、利用必須被管理,難道因為遊客喜歡看、看飽了就會乖乖下山,所以就給他們看嗎?

僅管餵食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輕易就能看見食物堆。圖片來源:吳若瑜 攝

僅管餵食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輕易就能看見食物堆。圖片來源:吳若瑜 攝

「把帝雉當流浪狗餵」

同學仔細檢查,才發現帝雉不只吃了吐司,地上有米飯、蔥末,基本上什麼食物都有,像是便當剩飯剩菜直接被倒在地上。

這種餵食法,我笑說,「簡直是把帝雉當流浪狗在餵。」說完又覺得這句話太過荒謬,人類讓寵物流落在外製造各種問題,然後餵食本該屬於森林的「迷霧王者」。不該餵流浪狗,更不該餵帝雉,不知道哪一件事情更矛盾。

當然,凡事沒有絕對,播音、餵食可以是一種中性的手段,但是只有在「必要」的時候「合理」使用。何謂必要?例如要幫助一種瀕危生物撐過乾旱,或是為了保育需要調查族群時,就算是這些理由,都仍然需要評估,更不可能是為了滿足私慾四處播音、亂餵一通。

當已經有許多觀察證明餵食會造成動物健康受損、行為改變、影響生態功能、衝突增加⋯⋯仍然堅持要這樣做的人,不只違法,於理,能夠提出相應的正當目的和影響證據嗎?

行文至此,不禁思索,拍攝照片而且拿來做文章的我,是否也算誘拍共犯?這齣鬧劇的結局就是,同學看不下去,開始把卡在草莖上的飯糊、菜渣、麵包屑一點一點用手抓起,裝進塑膠袋,反正友善野生動物垃圾桶,就在不遠處。

此時,帝雉還不斷在一旁徘徊,想重拾牠的垃圾食物,一直等到地上空空如也,才甘心跳進一旁的樹叢,奮力振翅幾下,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情緒。

原本聽說大雪山常出藍腹鷴和帝雉,還期盼說不定有機會看到求偶舞蹈,沒想到最後是這樣不正常的方式收場。

帝雉有迷霧王者稱號,但經過人類餵食,羽毛嘴喙沾滿食物,風采蕩然無存。圖片來源:李威廷 攝

帝雉有迷霧王者稱號,但經過人類餵食,羽毛嘴喙沾滿食物,風采蕩然無存。圖片來源:李威廷 攝

遏止誘拍、餵食 可以怎麼做?

大雪山國家森遊樂區生態很好、非常好,如果能夠營造好的觀賞風氣,就是熱愛自然觀察者的天堂。

林道上有一處賞鳥平台有著「養雞場」稱號,但在這裡遇到和我們分享資訊的鳥友們,都是用時間和努力換取照片。常常跑上山,說得出前一週哪些鳥種輪番出沒在山桐子上;一日裡隨著溫度變化,該去哪裡找鳥兒。

為什麼極少數的人可以影響大局?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有什麼我們能做的呢?

一、記錄與公開資訊

如果您是賞鳥同好,也看見這樣的狀況,資訊是基礎也是有力的證據,可以推廣讓更多人理解餵食或誘拍都是不正常的事情,也可以喚起管理者重視。

二、現場的回報

等回家傳臉書,人和鳥都消失了,有些事情當下處理最容易,可以回報情況,理性溫和的請求現場的管理人員協助勸導、清除食物等等也許都能降低損害。(不必怪罪現場人員,針對這些狀況有無適當的勤務安排與制度才是關鍵)

三、督促管理單位

如果目睹不當行為,可以打電話給管理單位,或連同證據寫信送到首長信箱等等方式反映,雖然可能只會得到「將加強宣導」的回覆,但要相信大眾共同監督的力量。

或許是我過於浪漫,曾經在棲蘭山的濃霧裡,遠遠看見帝雉跳上樹,儘管在陰影裡幾乎分不清鳥的頭在哪,但現在仍可以感受到當時屏息專注、充滿好奇的心跳。

或許是因為,在自然環境中,能看見的不只是一張美麗的皮,一隻鳥在哪裡出現、在做些什麼、怎麼移動,全都是珍貴的觀察,而在複雜充滿變數的環境中,製造完美的光線與邊界,捕捉背後的故事,更是挑戰與藝術。

※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論壇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環境資訊中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