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三崁店諸羅樹蛙 樹立土地倫理典範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守護三崁店諸羅樹蛙 樹立土地倫理典範

2007年09月08日
作者:楊懿如(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所所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

諸羅樹蛙從2007年6月底發展至9月的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事件,宛如是台灣過去30年野生動物保育歷程演變的縮影:從單一物種的保育邁向生物多樣性保育,保育模式也從由上而下政府學界主導轉變成由下而上民間團體及社區發聲。但不變的是,開發和保育之間,依舊對立與衝突。

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的起因是位於台南永康的台糖舊糖廠轉售給財團,並預定改建成住宅區。在整地過程中,老樹被砍了,數以千計的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棲地不見了,因此在6月30日,以台南社大為主的保育團體發動搶救諸羅樹蛙活動,希望藉由捕捉移往他處異地保育措施,留下台灣最南端諸羅樹蛙族群。但這活動不久之後就宣告放棄,因為離開家的樹蛙,無法健康的生存在人為環境,因此保育行動回到台糖舊糖廠的就地棲地保育。

在三崁店諸羅樹蛙的保育過程,由於電視、平面及網路媒體的大量密集傳播,引起廣泛的迴響與討論,支持保育行動的民間組織越來越多,也有專屬部落格提供討論空間。從討論區熱烈多元的聲音,我看到台灣環境教育的希望:藉由公民的參與,在環境中學習,學習環境知識,並瞭解如何保護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但其中,我也看到一些觀念上的迷思,例如有網友發言:

「聯盟爭取樹蛙保留地,這和:古蹟、老樹、淹水、地理、文化、興總、糖廠、里長、甚至老弱婦孺有何關聯,不禁讓人懷疑聯盟為了保護樹蛙,用盡各種辦法來影響開發之嫌疑」。

其實現代的保育重點,已經從明星物種保育轉變成成強調物種、遺傳、生態及文化地景的生物多樣性保育。三崁店諸羅樹蛙是分佈最南端的隔離族群,在族群遺傳層次上,有其特殊性,是無法取代的。而根據研究,諸羅樹蛙的擴散,和溪流氾濫有關,也就是淹水帶來了諸羅樹蛙。諸羅樹蛙的學名Rhacophorus arvalis,意思就是生活在平地的樹蛙,這注定牠們與人們為鄰的命運,而人們也提供諸羅樹蛙喜歡棲息的竹林與果園等棲息環境。

諸羅樹蛙,雌蛙帶著雄蛙到落葉底下產卵根據我在花蓮低海拔地區長年的研究發現,輕度的人為干擾,反而有利蛙類的棲息,因為人類提供水溝、池塘、果園等環境,讓蛙類得以生存繁殖。而距離森林越近的地區,蛙種越多,顯示森林是影響蛙類生存的重要條件。從三崁店保留下來的老樹與古蹟,可瞭解過往人們和這塊土地和平相處的的生活方式,這種人為活動的輕度干擾,不僅營造出諸羅樹蛙的生存棲地,也塑造出三崁店的地景特色。這也是6月第一波異地保育搶救諸羅樹蛙終告放棄的原因,因為諸羅樹蛙無法離開三崁店這片歷經人、地、物長年演化出來的獨特地景環境。也因此,保育諸羅樹蛙不能僅停留在物種層次,還要思考遺傳、生態與文化地景。

開發和保育的對立主因,經常是來源自於經濟效益。從三崁店事件我們看到,將一塊荒地開發成住宅區,可提高土地價值,這對當地居民而言,是直接的經濟效益。相對而言,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醫藥、娛樂、觀光、科學及教育、精神、藝術、文化、生態平衡等,雖然很重要,但卻很難立即感覺到,甚至要失去才知其重要性。

從1992年在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議訂定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已經是國際趨勢,台灣也完成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並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負責協調各部會推動,表示捍衛台灣生物多樣性的決心。但以目前推動情況來看,政府部門礙於法令條文,很難施展,反觀民間團體,已經成為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捍衛者。由於民間團體的努力,三崁店暫停開發,雖然未來命運仍未卜,但就環境教育而言,守護三崁店諸羅樹蛙的保育歷程,已經是台灣本土生物多樣性保育及土地倫理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