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合作以面對氣候變遷挑戰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歐合作以面對氣候變遷挑戰

2007年10月22日
作者:詹妮弗•摩根(E3G氣候變化項目主任)

中國和歐洲都在關注著能源安全和未來的氣候變化。日益增强的合作使得前景一片光明…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世界裏,因此歐洲必須與中國建立一份約定,保證中國擁有一份平等的利益。」

歐盟旗幟。圖片來源:中外對話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比中國的經濟改革具有更强大的發展動力。在世界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將近20年中保持8%到10%的經濟增長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僅僅13年中,完成從主要石油輸出國到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的轉變,並預期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經濟的空前擴張給氣候帶來了重大危機。人們開始害怕中國,不僅因爲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還因爲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

歐洲和中國面臨著一些共同的而又彼此聯繫的挑戰。二者都對能源安全感到憂慮,特別是對進口原油和天然氣的日益依賴;二者都對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影響感到憂慮;二者都希望在不損害能源安全的同時,實現氣候的穩定。歐洲已經吸取了教訓:與使用「硬」力量爭奪稀有資源相比,走「軟」力量的道路——合作——是一條更好的路線。如今,中國正在嘗試這兩條道路,而無論中國决定采取哪一條路線都將對世界産生强烈影響。硬的方法很可能會引發越來越多的爭奪自然資源的衝突,而軟一些的路線則能夠爲國內可再生能源帶來巨大的改善和發展。世界最大的統一市場及其飛速發展的經濟需要共同努力,以確保中國走軟力量的道路。

事實是,歐洲不能獨自對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威脅做出回應。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世界裏,因此歐洲必須與中國建立一份約定,保證中國擁有一份平等的利益。

高齡化。圖片來源:Google中國的選擇至關重要。一個穩定的、發展的中國將會給歐洲的投資和貿易帶來更高的回報,這對保證歐洲老齡化人口的養老金安全非常關鍵。全球在穩定及最終减少排放方面會取得什麽樣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中國對其基礎設施需求的决策。中國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世界的14%,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7%。中國正在迅速調用資金,從而爲新的、清潔的能源技術推向成熟提供了一條最快捷的路線。通過共同努力,歐洲和中國能夠大大降低低碳技術的成本,使全世界其他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國家都能負擔得起。

對於在能源和氣候安全上進行合作來說,歐盟和中國之間的利益相關是二者擁有的最佳機遇。二者都在努力實現一個基於合作和法規的系統,而不受單獨一方力量的控制。在戰略上,歐盟有興趣與中國建立一種夥伴關係以反映其共同利益:對進口原油和天然氣的日益依賴的關注;推進能效技術、可再生技術和新技術的目標;以及建立煤技術標準的共同興趣。爲了與中國建立這種夥伴關係,歐洲需要使中國能夠參與到共同面對的困境的兩個方面中來,並拋弃基於對中國參與全球化經濟競爭的過分擔心而産生的廣泛憂慮。

我們並不缺少資金、技術或政策,在今後20年裏,現有的能源系統中還有很多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空間。我們缺少的是政治意願。投資和政治資本需要聯繫在一起,而在能效領域的聯繫應該首當其衝。歐洲和中國都有其國家能效目標;二者都希望减少能源需求,並享有减少空氣污染和碳排放所帶來的好處。然而,二者都在艱難地執行著。共同努力提高能效並想出有效的辦法,這將爲二者都帶來巨大的利益,應該成爲重中之重。

例如,統一歐盟和中國的能效産品標準——並降低相關關稅——是一個切實的開端,雙方都將對此感興趣。廉價高效的中國設備爲歐洲帶來了能源和氣候安全利益,實際上這壓倒了任何可能存在的以降低關稅爲中心的「競爭力」問題。

同樣,相比於對清潔技術知識産權(IPR)的過分保護,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對保證能源與氣候安全有更大的興趣。對知識産權保護的擔心阻礙了歐盟與中國在某些領域的合作,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煤和節能。然而在中國和印度,很多歐洲公司已經成功地把知識産權當作其商業和政府關係的一部分,這表明如果最終目標明確,就能夠實現風險和回報的戰略平衡。根據每項技術及其發展階段,關於中國知識産權的真真假假必須公開說明並具體分析。

實現氣候安全,能源安全才能保障 。圖片來源:Google如果中國和歐盟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來加速雙邊技術合作,那麽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之後,將爲氣候制度的技術因素提供一個依據。例如,歐洲和中國共同努力,爲燃煤電力創造一個新的、碳中性的全球標準,就能贏得一切。我們知道,實現這些的技術觸手可及;關鍵的是歐洲和中國要共同努力來推動其實施——而第一步已經邁出去了。2005年中國和歐洲達成了協議,合作進行碳捕獲和儲存的開發與現實論證,這是一項使煤氣候友善的關鍵技術。儘管工廠本身能否建成還不確定,但是之前已經達成了一項協議來實施該項目的第一階段。歐洲已經聲明,它計劃建立10到12個小規模試驗項目。根據一份關於如何分攤建築和工廠運營成本的協議,其中至少3個項目將在中國實施。

相互依存及合作潜力超出了能源本身。對於歐洲和中國來說,氣候安全在很多方面已經危如累卵。中國政府和歐洲委員會最近的一項評估指出,除非排放趨勢發生重大變化,否則二者都將在農業、水、極端事件和生態服務方面受到影響,破壞穩定。當歐洲修正其共同農業政策和歐盟總體預算的時候,它應該首先考慮中國對糧食穩定供應的需求。當中國建造新的大型建築的時候,應該確保這些建築能夠適應更加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並實現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

處理能源和氣候安全問題需要一個新的組織結構,它能夠以一種全面的、理性的方式進行管理。關鍵因素是發展跨部决策機構,對風險和機遇進行評估。然而,確保在局部和區域執行對中國和歐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各種治理結構都需要强化,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新的發展,以管理智能基礎設施、高效運輸系統、低能量需求建築、清潔煤、可再生能源、節能、需求側管理、和消費者行爲的變化。通過共同努力,歐洲和中國能夠提高企業和投資者對於這些地區長期市場機遇的信心。例如,通過利用中國觀察家和顧問來幫助其實現節能和可再生能源目標,德國可以作爲一個典範。

真正的全球相互依存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人們應該接受並利用這一點。中國爲人所知是因其實用主義與雄心,而歐洲則因其改革創新和生活質量。聚焦於能源和氣候安全的共同目標,這種聯盟將成爲一個强有力的行動者,賦予全人類一個更安全的未來。

【延伸閱讀】變革大氣候論壇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0月1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