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沙,是兵家必爭之地;這片海,是漁民發財之處;這個名字,是宣示主權的象徵;東沙,沒有居民只有過客,當來來往往的人們一一離去,留下的只是一座失落的天堂……
對許多人來說,東沙環礁是個陌生的國度,她的天,碧藍清透,偶爾掠過幾抹雲彩;她的沙,純白細緻,有種遠離塵囂的清麗;她的海,豐富多彩,猶如生命耀動的水晶宮。
位在南中國海的東沙環礁,距離高雄240海里,飛行時間約需1小時,她就像是隱沒在大洋中的藍色皇冠,東沙島則是皇冠上最亮的白色寶石,這座千萬年方得以形成的珊瑚礁,是世界級的資產,也是許多人心中的夢土。
1994年,近20位海洋及生態學者來到東沙環礁,首次揭開她的神秘面紗,他們驚訝的發現:「在世界各地潛水,最後才知道最美的海底,竟是在自己的家門口!」多年後,這群學者們為了幫東沙找一條好的出路,再度來到這裡探視久違的老朋友,結果發現她還是很美,但是美的讓人心痛,而且最美的時間,我們早已錯過。
歷史的遺跡 人類的痕跡
究竟這麼多年來,東沙改變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或許該從「人」與「東沙」之間的關係談起。雖然「東沙」聽起來像是與大多數人不相干的化外之地,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塊國土的利用,不但一絲也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
曾經很多人來過東沙環礁,很多人住過東沙島,阿兵哥、漁民、學者等,但是卻沒有人真正屬於這座島嶼,阿兵哥因為當兵而來到島上暫住,漁民因為在海上奔波,將這裡視為捕魚的中繼站,每個人來東沙的目的都不盡相同,每個人離開時帶走的也不盡相同,或許唯一的共通點是:「每個人都只是過客」。
追溯歷史,更清楚的明白,「東沙」與「人」一直存在著占有與掠奪的關係,19世紀以來,與世隔絕的東沙島,就一直是各國覬覦的對象,許多國家都想在南中國海的這座小島上,插上自己國家的國旗,直到今日,因政治主權宣示的價值取向,戰地的色彩仍沒有完全褪去,東沙的價值,明顯可見。
1906年日本人西澤吉次曾占領東沙島,開發島上的各種資源,尤其東沙島上的鳥類超過50種,春秋並有大量候鳥停留,候鳥所產生的鳥糞據可達60萬噸,西澤吉次大量開採鳥糞,提煉磷鈣酸等珍貴原料,直到日本戰敗以後,東沙島才重新回歸中華民國。
早在秦漢時期,東沙島就已經納入中國的版圖,古稱月牙島,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陳仲玉研究員,曾在東沙島進行考古研究,調查團隊發現遍布於島上的每個據點,或多或少都殘留著歷史遺跡,其中在7個地點挖掘出來陶瓷碎片等物品,在潟湖北側也發現一處碼頭遺跡,由出土瓷器的年代,證實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位處南中國海的北方的東沙島,不只具重要戰略地位,也是世界航海路線的重要路口,1866年,英人Pratas航海遇風浪發生船難,發現這座島嶼,一直到現在,仍有許多船隻一見到東沙島,就往前直駛而去,卻忽略了海面下還有一座環狀暗礁,一不小心就在此擱淺,如今沿著環礁外圍航行,還可以看到許多船隻仍穩固的座落在礁岩上。
根據文獻,在東沙環礁的古沉船至少有17艘,擱淺沉沒的船舶多半是載運瓷器或寶石,來往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的貿易商船,最早可以追溯到1609年的葡萄牙船隻,目前東沙環礁海域被認為是世界上沉船遺址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世界級的環礁生態 一步步走向毀滅
東沙環礁是由無數個小珊瑚,以每年不到幾公分的速度,一點一滴累積而成,要形成這樣的環狀珊瑚礁,至少要百萬年以上的光陰,東沙環礁的面積共有300多平方公里,位於東沙環礁西邊的東沙島,是唯一突出水面的島嶼,東沙島的面積只有1.74平方公里,她的形狀就像是一隻蟹螯。
東沙島上沒有土壤,完全由珊瑚碎屑與貝殼沙組成,千萬年來經過海水的千濤百磨,才一點一滴堆積形成了這座島嶼,島上約有110餘種植物,植物相以熱帶性海岸灌叢為主。
最特別的是東沙島內的小潟湖,平均水深約1公尺,如綠色地毯般的海草床舖滿海底,猶如迷你的森林,許多從外海游進來的蝦蟹魚苗,躲到海草叢裡長大,這座潟湖可說是東沙海域最重要的幼魚哺育場,潛入潟湖常常可以見到水母與魟魚在海草床中舞動的身影,讓東沙增添幾分動人的韻味。
東沙海底的美,最令人心醉,1990年海洋生態研究學者第一次潛入東沙的海中,那種感覺,彷彿化身小鳥自空而降,進入珊瑚礁森林,廣達3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宛如花團錦簇的海底花園,這裡有137種以上的珊瑚,120種左右的藻類,超過1,000種的珊瑚礁魚類,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說:「東沙環礁足可媲美世界上一流的珊瑚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全世界最好的珊瑚礁區,存在家門口多年,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到。
當眾人開始注意到她的美麗,卻也是必須和她說再見的時刻。
長期以來,東沙海域就是中國漁民重要的漁場,廣東漁民有一句俗話:「你要發財就去東沙」,可見東沙漁穫之豐富,自1990年代起,歷經中國、越南等國漁民,以毒、電、炸毀滅式的掠奪海洋資源,根據估計,東沙的海底,每年都必須承受5萬公斤以上的氰酸鉀、1,800多公斤的炸藥,百萬年光陰雕琢而成的環礁,已是斷垣殘壁。
(越南籍漁船)
(查緝到的氰酸鉀)
到了1998年發生了聖嬰現象,全世界海水水溫升高,珊瑚大量白化死亡,東沙環礁亦遭受嚴重傷害,環礁內99%以上的珊瑚礁生態系被破壞,「就像生長很茂盛的森林被大火燒過一樣,遍地都是殘骸,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死珊瑚。」海洋生態學者這樣形容。
危機與轉機
保護東沙環礁的聲音慢慢傳開來,或許是速度太過緩慢,或許是聲音太過渺小,多年來在政治的舞台上,依舊看不到「東沙」的身影,直到1999年東沙島正式隸屬高雄市旗津區,並由高雄市政府代管,2000年海巡署接替陸戰隊接管東沙島,擔任巡防以及守備的任務,並且肩負起維護海洋資源的保護工作。
2003年,在海洋學者的建議之下,內政部計畫在東沙環礁成立海洋國家公園,高雄市政府為了爭取時效,於2004年底,率先在東沙成立國際海洋研究站,看起來東沙的保育進程,似乎往前推了一大步,但實際上呢?
究竟東沙島的經營方向該往哪裡去?人類的期待是否又是主宰這塊人間淨土的依據?多年來,東沙看盡了來來往往的過客,但是又有多少人聽得到東沙海底最深沉的吶喊,在歷經戰火的洗禮,人類的摧殘之後,東沙即使帶著一身狼狽,仍散發著動人的魅力,相信給她復原的時間,這只隱沒在南中海的藍色皇冠,將再度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本文原刊於作者部落格「游離在海洋與城市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