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就是博士,巫婆湯似的深廣魔力――《群》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看完就是博士,巫婆湯似的深廣魔力――《群》

2008年01月06日
作者:方力行(海生館前館長,現任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資料提供:野人文化

看完《群》的第一個感想是:「博士未必能看完這本書,看完這本書的人卻實在稱得上博士」。

一鍋巫婆湯,挑戰小說的廣度和深度

《The Swarm》當出版社總編輯抱著對《群》無限崇敬的心,將厚厚的一疊初稿交給我時,心中想的是如看《達文西密碼》般,兩、三個晚上就可以搞定了;結果從頭到尾,花了2個月20又3天才把這本書放下來,同樣抱著無限崇敬的心,回信給總編輯,推薦了另外5位教授幫忙審定;不過這數目,尚不及原作者法蘭克.薛慶寫這本書時,「列名」訪談學者的1/6。

更有趣的是,看書的過程,毫不艱澀,而是如行山陰道上,繁花複葉,目不暇給;心情隨著章節的起伏,時而覺得自己的學問渺小無知,時而覺得海洋的內涵精深博大,時而覺得環汙的災難即將臨頭,時而覺得人性的複雜令人心冷……好像《群》是用最新的現代科學知識,掙扎出頭的環保觀念,和著人類對大自然的無知、貪婪、敬畏、自大、糟蹋、掠奪與疑懼,所共同調製的「巫婆湯」,一嘗之下就迷惑得想把它喝完,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但是最後它卻沒有將答案告訴你!或許這個變化,早已在每一個讀完它的人心中發酵了。

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地質、電訊、航運、環境、能源、採礦、DNA、神經網路、演化、遙測……當翻開故事的第一頁讀下去時,一顆期待的心,就不自覺的隨著在祕魯溫暖海洋中盪漾的草船溶化了,是自己如此熟悉愛戀的海洋景色,甚至連烏卡南潛下去所見到海底山脈頂端附近游動魚類的描敘,都是正確而信實的,然後我看到了甲烷冰,這是人類面臨石油枯竭前,像瀕臨渴死的人看到水庫那樣的新能源,它的估計含量比世界上所有的煤和石油加起來還要多一倍,但是將它釋放入空氣中後,每一個分子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要強30倍,若把它自蘊藏的海床上釋放出來後會發生什麼事?會不會像現在開採石油一樣,帶來無解的汙染和環境變化?只追求眼前利益,一意只想到開發的人類在現實和故事中,都同樣的不在意;可是「智慧的海洋」知道!藏在海洋深處,具有集體智慧的Yrr(作者虛構),一直忍受著人類汙染、破壞的神祕單細胞生物,使用了最現代化的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知識,讓冰蟲帶著太古化學菌進入甲烷冰層中,引發陸棚崩塌,造成巨大海嘯,毀滅人類文明。作者也用了最新的生物知識,費洛蒙、化學分子溝通、細胞膜特殊受體,離子管道,DNA植入、網路神經原,甚至細胞凋亡現象,來描繪這些單細胞生物的所做所為,如控制其他生物的思想行為,結合或分散自己的形體,集體記憶和思想複製,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法蘭克.薛慶《群》中也講述了許多要非常聰明的專業學者才能想得出來的類比理論推導,如Yrr用數層細胞膜形成巨大的管子,引導火山附近的暖水去擾亂海洋中的溫鹽梯度,藉此停止墨西哥灣流,截斷地球熱平衡的輸送,以造成氣候的改變。利用公共衛生的觀念設計帶毒藻素的螃蟹進入城市下水道系統中,造成無法控制的瘟疫恐慌。用簡單的水母堵塞引擎冷卻系統,讓配備高科技衛星、聲納設備的先進船舶,變成海上漂浮的木頭,以及分析座頭鯨等吃浮游生物的鯨類,不會如吃大型魚類的虎鯨般,因為前者不在食物金字塔的頂端,所以不易造成PCB等生物累積效應而神經中毒,故其發狂應有其他原因……等,都是令人驚艷的科學智慧運用,在科幻小說中如此頻繁的出現,真是耳目一新的新成就。

《群》中另外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閱讀經驗,就是大量詳實而精確的數據,不論在產業上,在能源上,在科學的度量和推算上,作者都讓他虛構的故事,架構在準確的事實和科學基礎上,尤其這些知識大部分都是近幾年來才最新發現的,譬如智人(Homo spp.)出現的多種族演化觀點,帕爾馬島崩塌所將造成的海嘯對大西洋城市潛在威脅的估算等,都使得《群》所表達的內容,與一些遙遠的、外太空的,或遠古的、不可回溯的,只沾一點點科學,其餘90%都是幻想情節的科幻讀物完全不同;就算抽離掉書中虛構的故事,《群》仍然是一本擲地有聲,紮實而可增長知識的現代科學讀物。

充滿人文素養的關懷與反省

閱讀《群》的時候,除了處處在情節上有柳暗花明,知識上有如獲至寶的感覺,還有在其他許多故事書上所沒有的感覺,就是「對人性一針見血,見之如醍醐灌頂的針砭與剖析」,這與一般小說中所鋪陳的人物野心、嫉妒、虛榮、奸詐、機巧不同,而是對人類整個物種「集合個性」的反省,譬如我們對非吾族類生物的恐懼,如文中所言「對人類的傷害,汽車、槍枝、電纜,都比蛇和多腿生物可怕」,但是我們卻怕死了蛇和多腿生物,「海洋裡滿是怪物」,但是人類卻從海洋中獲得最多的蛋白質供應,以及「如果人類看到在我們皮膚毛細孔上吃油脂,腸道細菌在身體中生活的情形,必定會大驚失色」,但牠們早已與我們共生了千百年,這些敘述,都充分反應了人類會對周遭的生命及環境不友善,全在於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大和對其他生命的無知與漠視,並且以主觀的美醜好惡描繪,甚至塑造周遭的世界,終而掛一漏萬,破壞了億萬年來原本存在自然界的和諧和永續。

《群》中也以特別的篇章描述了安納瓦克回歸到北極族人中的純真時光,以及和原始的土地、自然、生物相處時所體會的寧靜和平,不過對環境類似的感情也曾出現在許多其他的原野文學中,我反而對書中另外一些鞭辟入裡的短句,吉光片羽,感受深刻,譬如「我們不獨享道德」,「人類必需讓位置給我們不理解的東西」,「經歷的複製,而不是抽象的知識」(所以可以有不同的詮釋而成為個別Yrr進化的基礎),「死去能讓人傳說、誤解、偽造、引爆意識的雪崩」(現今每一個沒有自信和能力的政權不都是在對歷史做同樣的事?)甚至「當新的事物出現時,學者一開始持保留態度,漸漸擺出搶手明星姿態,充分利用這股被喚醒的興趣……」如果你願意打開天眼,俯視自己的本性,看這本書,會讓你比看到「皮膚上爬滿了在啃自己油脂」的景象,更驚嚇的冷汗淋漓。

全球犯罪現場

尾聲

這是我有始以來寫序和導讀最辛苦的一次,期望盡量經由自己的努力,可以讓更多人願意接受並順暢的進入書中艱深卻迷人的核心價值,因為我知道這麼特殊,這麼有科學廣度,這麼有人文深度,這麼有「厚度」的科幻小說。我喜歡,也希望這本書能在自己的家鄉引起深切的反省與檢討;或許這本書,正是引領我們走上這條路的起點吧!

《群》      《群》     《The Swarm》

  • 作者: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
  • 譯者:朱劉華、顏徽玲   
  • 出版社:野人文化
  • 出版日期:2007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