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改寫 長頸鹿其實有6種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動物學改寫 長頸鹿其實有6種

2007年12月23日
摘錄自2007年12月23日中國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動物學教科書可能又要改寫了。人們長期將長頸鹿視為同一物種(species),再依毛皮斑紋的差異分為9個亞種(subspecies)。然而生物學家運用基因研究發現,長頸鹿其實有6種;論文刊登於最新一期的英國《生物醫學中心生物學期刊》(BMC Biology)。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態與演化生物學系教授布朗領導的團隊,運用粒線體DNA標誌與微衛星基因座兩種方法,發現非洲各地的長頸鹿不僅毛皮斑紋不同,而且有明顯的「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並不混種交配,所以應該視為6個物種。

這6種長頸鹿各有固定棲地,由北而南分別為:西非、羅氏、網紋、馬塞、安哥拉長、南非長頸鹿。其中最令科學家好奇的是,馬塞與網紋長頸鹿雖然比鄰而居,但早在50萬到150萬年前就已分道揚鑣,血緣涇渭分明,原因可能是食性的細微差異,也可能是性擇的結果。

長頸鹿的重新分類對於保育工作意義重大。目前非洲約有11萬頭長頸鹿,不同種類的處境差異甚大。例如東非網紋長頸鹿受害於人類的戰亂與盜獵,數量已從1990年代的2萬7000頭遽降至如今的3000頭。西非長頸鹿更慘,目前只剩尼日一處棲地的100頭,且因隸屬於長頸鹿這個大家族,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中至今只被列為「低危」(Lower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