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大社觀音山 赤腳體驗泥土的芬芳 | 環境資訊中心
走山的人

走過大社觀音山 赤腳體驗泥土的芬芳

2004年04月01日
作者:紫秋千;攝影:紫秋千

前言

大社觀音山入口處的碑樓。專欄的發刊引起的熱烈迴響,是讓我感到驚訝與喜悅的,許多的讀者來信鼓勵或是希望我能去他們的居住的山裡走走,期待我能用怎樣的角度來述說他們所熟悉的人與自然相處體驗,第二季的最後一篇,於是決定拜訪那來自大社的讀者所指定的,每逢假日皆吸引大批山友造訪的大社觀音山。

赤腳走山

走在水泥的步道上,難免覺得不甚自然。台灣名叫『觀音山』的地方,從南到北少何其多,北縣八里附近橫臥淡水河畔、南投的埔里、台中的和平、還有南部與半屏、柴山倆兄弟相望的大社觀音山,一座休閒與健腳兼具的都市郊山。

來大社這,早已屬不清有多少遍了,印象最深的是年少時父親騎著野郎125相載同遊土雞城,還有朋友在義守大學異鄉求學的探望,只是卻也始終未曾真正的走完整個觀音山區,這天為了專欄的再次造訪,巧遇一群阿伯級的山友,赤腳走在山裡吸引著我的好奇心。

光著腳丫走在黃土的大地。 走在稜線的步道。

約五、六百萬年前的造山運動,將海底累積成層的粉砂漸漸抬升,壓擠出今日的觀音山系,柔細的『南勢崙砂岩』風化後因含鐵質而略成黃色,在歇息的時候主動的與他們聊天,他們說這土地走來相當柔軟,沒有石塊的犀利,尤其黃土砂岩行走其上,腳底傳導的舒服質感是人與土地接觸最好的方式,叫我也卸下登山鞋來嘗試看看。

星期假日的午後,都市人們往山裡走去不就是要追求工作之餘的愜意與悠閒嗎?步道的寬廣,偶爾穿插的水泥台階,那翠綠的相思樹林,微微的涼風吹來,是溫柔與婉約的享受。

年少膽識

從山頭上展望遠方的大社鄉與義守大學。山裡官方建設過多的人工設施或許有些煞風景,然而比起山下的攤販林立算是客氣多了,如不硬要強求的話,幾處的涼亭視野展望相當良好,還記得那年和朋友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然去挑戰一路近乎八十度陡上的鼻峰,也就是觀音橫臥時的鼻部,登上頂後整個鄰近鄉鎮市區皆納入眼裡,那登泰山而臨天下的震撼迄今能印象深刻,沒想到小小郊山也有如此的氣勢。

此行欲再回味年少時的刺激與驚險,登山口的路卻已呈半崩坍廢棄狀態,早已被擺攤的佔住不甚明顯,若無人帶路則不太容易找到,看到小販們為了生活經濟吆喝的汗水與努力,這樣的場景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不知道算是好還是壞?

入口處的攤販。 人工的遊樂設施。

只是我在思索著,如果少了這街道上的攤販與山裡的土雞城,少了那人工的單槓、鞦韆與佛寺廟剎,還能吸引多少的人潮?這讓我想起了屏科大後方的笠頂山區也是這樣的情況,或許某些娛樂性環境建設,會帶來更多的地方觀光人潮吧。

天洞朝墩與觀音凌霄

在山區裡,也有著一顆標高169公尺的內補三等三角點,制高點處也正是『天洞』的入口,常見情侶們彎腰入內,洞裡的幽暗與狹隘,增添走山的樂趣,偶爾垂直吹來的風讓人振翅欲飛,正符合這『觀音凌霄』之尊稱。

不太起眼的三角點,標高169公尺。 開闊的視野。

尖山、駱駝山、猴山橫看成嶺側成峰,襯托出整個山系的壯觀,除了環山步道外,都還保留著比較多的原始林相,山徑皆較為尖銳險峻,不過以黃荊灌木叢為主的低海拔林相還不至讓遊客暴露於陽光之下。

聽朋友說,這裡是他們以前求學時最常聯誼踏青的地方,我赤腳走著,回想著剛來時那市區裡的木棉花開滿了人行道,這屬於春天花開的好季節,昔日那校園裡戀人的青澀回憶也慢慢的湧現了。

後記

專欄的第二季經過三個月的連載後,在『青出於藍』及『思樂伯』二位自然寫手的跨刀助陣下,階段性的畫下句點,待沉寂一段時間尋找更多的能量後,下一季將會有更嶄新的面貌來呈現給讀者。您們的鼓勵將成為我們創作的動力,歡迎來信和大家分享,不管是褒或貶,來信請寄infor@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