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y Channel(發現頻道)正在播放鱷魚捕獵水鳥的特技,轉到另外一台,台灣的新聞報導剛好播出台灣南端水鳥聚集地龍鑾潭,有巨鱷出沒的消息。那隻鱷魚在大光漁村村民的圍捕下,依然成功脫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已經下令,禁止居民下潭摸蜆。
這尾身長兩公尺的巨鱷繼續潛伏在龍鑾潭中,除了威脅當地居民的安全外,岸邊棲息的鳥類、水裡活動的魚類,都有可能受到威脅,是近兩年來,野外環境發現體型最大的外來種。
鱷魚會大量捕食龍鑾潭中的魚類,使得潭中原有的生態系統改變,適合鱷魚食用的大型魚率先絕跡,接著較小型的魚也開始遭殃,偶而也會有一、兩隻雁鴨失蹤。原本在此活動的鷺鷥、雁鴨突然之間少了食物來源,紛紛遠走他地,龍鑾潭賞鳥勝地的美名不再,墾丁國家公園只好關閉位於潭邊的遊客中心。
上面的故事,在僅有一隻鱷魚的情況下不太可能發生,但若之後陸續發現第二隻、第三隻…那麼這個故事,就不會只是虛構或是想像,外來種對生態的危害就是這樣發生的。比如澳洲引進的家兔,雖沒有鱷魚那麼凶猛,但卻也足以讓當地生態系瓦解。牠們吃小苗、啃樹皮、挖草根,同時挖掘洞穴而破壞水源,嚴重威脅當地農牧業的生存,並使澳洲特有的有袋類,因食物缺乏而瀕危。
外來種要引進,通常會選擇繁殖迅速,對環境適應力強的種類。這些物種到了新環境,沒有天敵的問題,本土生物不認識這個新鄰居,不知閃躲,其結果就是讓外來物種無憂無慮、不愁吃穿,並且自由自在的生育下一代,彷彿到了天堂一般。
前面提到的澳洲兔子,在剛引進時,只有24隻,但是繁殖太迅速,數量最多時曾達40億隻。數種澳洲特有的草本植物因此絕跡,以這些特有植物為食的動物,也跟著消失,以昆蟲最明顯。無意間進入的外來物種,使得原來呈現穩定平衡的生態系統,就像一堵破了大洞的牆,難以填補,至今人們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來彌補這個破洞。即使填補了,也容易因為結構不穩而再度崩解。
台灣也有類似的例子,牛蛙會捕食水中的小魚小蝦,隨著體型增長,食量也跟著愈來愈大,除了魚蝦外也會捕食其他蛙類、吞食蛙卵,甚至會抓小老鼠來打牙祭。這麼凶猛的物種,再加上繁殖能力強,往往會威脅其他物種,而造成整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
現在因為交通貿易發達,飛機車船容易夾帶各種生物,使得更多生物有機會成為外來種。大部份外來種在新的環境無法適應,能存活下來的種類一定有足夠的優勢與競爭力,本土生物失去競爭優勢,會漸漸退出自然的舞台。
這樣可能會有一個現象,就是適應力強的物種,可以很容易遷移到其他地區,最後可能在全球各大洲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就像蟑螂。各地的特有種紛紛消失,原來互相依存的生物相繼滅絕,自然環境也可能因為原生種的消失而改變。人們努力在實驗室中繁衍代表當地的特有生物,卻發現再也沒有適合牠們的棲息地,讓牠們只能在實驗室出生,在實驗室死亡。對任何一種生物,任何一個個體,這無疑是最悲慘的命運。
※本文出自農委會防檢局《外來種資料庫建置與維護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