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期遺留的泰雅晏蜓 | 環境資訊中心

冰河期遺留的泰雅晏蜓

2008年07月08日
作者:葉文琪(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

由於遠古時代冰河向南侵襲的緣故,許多北方溫帶地區的生物曾經將台灣當作躲避寒冷嚴酷氣候的避難所,並且在冰河消退後,仍然逗留在島上適合牠們生存的中高海拔山區。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這個海洋性的亞熱帶島嶼上,卻可以發現像櫻花鉤吻鮭及山椒魚這類溫帶物種的原因。雖然台灣有將近90%的蜻蜓目種類,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地區,但是在中高海拔山區,卻有少數同樣也是冰河期後殘留下來的種類,而泰雅晏蜓正是其中最常見也最顯眼的一種。

泰雅晏蜓是台灣的特有亞種,原名亞種分布的地點卻遠在印度及尼泊爾境內的喜馬拉雅山區,這樣有趣的間斷分布方式,更加突顯了牠們存活在台灣高山的獨特性。

泰雅晏蜓屬於大型的蜻蜓,成蟲全長6.7~7.2公分,雄蟲翅胸暗紅褐色,腹部黑色,斑紋黃色或淡藍色;臉部黃色,上唇黑褐色,有一對方形斑,上額有黑色「T」字斑,複眼背面淡藍色,腹面淡綠色。翅胸正面的背條紋直而平行,下方變窄而尖。腹部背面第1節有淡藍色橫斑,第2節有類似人臉的斑紋,第3~6節各節前、中、後都有斑紋,第6及7節中間及後方有斑紋,第8~10僅後方有斑紋。上攫握器形狀類似開罐器。雌蟲斑紋類似雄蟲,但腹部第1~3節暗紅褐色,腹部末端有發達的產卵管。

泰雅晏蜓雄蟲

泰雅晏蜓小檔案
學名:Aeshna petalura taiyal Asahina
分類:蜻蜓目 晏蜓科
體長:6.7~7.2公分

泰雅晏蜓主要分布台灣本島海拔1700公尺以上的山區,在高山地區是相當常見而優勢的種類,發生期在每年的6~12月。一般棲息在天然的池塘、湖泊或沼澤,也相當適應人類所建造的蓄水池或溝渠。雄蟲領域守衛行為跟無霸勾蜓一樣屬於巡遊型,雌蟲一般只在交配或產卵時才會出現在水邊。雌蟲單獨產卵在水邊的草類、潮濕朽木或苔蘚層上,遇到雄蟲干擾時會有腹部向下彎曲的排斥行為。

由於高山地區氣溫比平地或低海拔山區低很多,泰雅晏蜓雄蟲在水邊的活動跟陽光的照射息息相關,通常只要陽光消失就馬上不見蹤影,不像一般蜻蜓,即使在多雲的天氣仍然生龍活虎。根據研究人員的觀察,泰雅晏蜓的卵及水蠆在嚴寒的冬天會停止發育,一直要到隔年春天氣溫回暖時,才繼續正常的生長,所以估計牠們一個世代約須花費2~3年的時間。

泰雅晏蜓的水蠆身體呈圓筒狀,全身黑褐色,腹部末端發達的尖刺可以用來制伏獵物與攻擊敵人。水蠆在水中行動相當敏捷,高山地區箭竹林內的小水坑最容易發現牠們藉著直腸鰓噴射水柱時的推力,在水中快速移動的身影。泰雅晏蜓的水蠆屬於潛近型的捕食者,與無霸勾蜓水蠆利用守株待兔的捕食方法非常不一樣;牠們獵食時搜尋獵物的感覺器官是發達而突出的複眼,通常發現目標後會躡手躡腳的偷偷靠近,然後再彈射出折疊在頭部下方、扁平而且帶鉤的下唇捕食。

泰雅晏蜓的水蠆非常容易在室內飼養,可以輕易的用小魚、蝌蚪或餵鳥用的麵包蟲養到準備羽化的終齡階段。由於蜻蜓跟豆娘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所以牠們的幼蟲在蛻變羽化為成蟲時,不像鍬形蟲或蝴蝶這類完全變態的昆蟲,還要等待一段靜止不動的冗長蛹期。判斷水蠆是不是已經到達終齡的最快方法,是觀察水蠆背部像葉芽一樣的翅芽是不是膨大了。如果翅芽已經膨大,那大概再過7~10天,水蠆應該就會羽化,這個時候可以放幾根枯樹枝在水裡幫助水蠆爬出水面,觀察牠們羽化的奇妙過程。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