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北京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看不見的北京

2008年08月10日
作者:胡慕情(立報記者)

經常想,多數和我同齡的七年級生,關於中國的記憶,在歷經聯考之後,究竟剩些什麼?而更後期接受教改的學生,在一片去中國化聲浪中,被迫學習碎裂的台灣與中國的片斷資訊後(是的,非知識),她們的記憶又如何?

中國是什麼樣的一個界定?它的起源是黃帝以降,亦或是國共惡鬥之後?多數教科書裡傳授的那些尖銳、單一的指責或刻板知識,在聯考後都和文本一起被丟進垃圾車裡了,但我卻記得一些永不磨滅的畫面與文字,比如南京大屠殺、六四、以至於文革。

讓記憶持續的,是超越任何主義、種族、意識形態、國籍、任何一切被拿來當作二元對立的那些理由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心底最柔軟的一處,觸發懷疑、牽動想像—於是在眼淚落下時,我想找到詮釋淚水的理由。

一位深受我喜愛的作家錢鋼曾在《唐山大地震》一書中說:「人畢竟是偉大的。」偉大,源於對身為「人類」共同的關注與同情,因而即便「萬惡共匪」、「打倒共產主義」、「反攻大陸」之類的詞語或認真或戲謔地出現在我的學習歷程裡,卻不影響我留下一只眼睛、一只耳朵、一隻手,給那些不同於我接受的教育體系所灌輸的另一方的人民。

隨著北京奧運倒數,許多牽引出眼淚的事件再度接踵而來,我的腦裡出現疑惑,疑惑在中國確已向資本主義靠攏,而獲得某程度開放的現今,為何還是有鮮血流淌在有古老文化的北京?

這僅是我一個人的疑問嗎?或是許多台灣人的疑問?甚至,這會不會是生長在中國大陸那塊土地上的人民的疑問?因此,當好友阿潑邀我與她共同書寫這本書,雖然工作繁忙,但那股疑問與焦慮,讓我應允了。

在書中負責環境、迫遷、公共空間與人權四個篇章。在這四個篇章裡,除了人權與迫遷之外,皆試圖將北京奧運發生的問題與西方世界的打壓做扣連與對比。在環境一文中,先分析中國為何對奧運企圖旺盛,以至於誇口要改善被破壞殆盡的環境,並藉其謊言/悖諾,反應環境問題被做為政治籌碼的醜陋面。

而在迫遷一文中,則希望呈現中國人民生活的底蘊。當中國毫不遲疑地喊出「我們擁有同一夢想、同一世界」的口號進行建設時,經常讓我聯想起被以為是民主,實則與中國相去不遠的台灣,在進行開發時所對待人民的態度。

在台灣,也存在著為交通建設而欲拆掉,當初被強制隔離的漢生病人所居住的樂生療養院,它不僅是公衛歷史的象徵,同樣也是樂生院民的「家」;而在台灣,也存在持「美觀」的理由,而欲拆遷都市原住民部落以逃避政府對勞動階層所應付的福利社會責任。不同人民、不同國度,卻有大同小異的故事,在媒體被中國隻手掌握的狀況下,寫出建設背後的陰影與瘡疤,自是北京奧運不可或缺的一頁。

而公共空間同樣也是扣回北京的申奧承諾,並與西方世界對比做為書寫主軸。之所以必須書寫此篇章,是想碰觸中國,或說目前強權國家對權力掌控走火入魔的結構問題。當一個國家遺忘其基礎是人民、將所有論述都提升為浮面獨裁的論述,在迫遷及下一篇章人權的部分,則將永無突破的可能。

將人權一文擺在最後的篇幅,大量整理目前中國維權人士所遭受的侵害故事,是希望她們錐心刺骨的奮鬥過程,能調和前三篇較剛強的文字內容,讓這些應該改變的錯誤,以較為溫軟的人物故事,打下記憶的基礎。

我認為,歷史是複雜且不客觀的,歷史通常是霸權者的書寫;隨著在獨立媒體工作兩年餘,更逐漸了解媒體呈現是絕對不足與偏頗的。因此,在收集資料、整理書寫時,我已盡可能在西方的觀點與過往我所認識的被壓迫的中國的歷史脈絡中,去揣摩這些事件為何發生,並寫出多數與我受到相同教育、同樣生活背景的讀者,在看到這些資料後,所可能歸納出的一個,暫時的結論。

我必須再三強調,書中對中國的指責,絕非源於從小被教育的「中國是我們的敵人」,支撐我的論述的,是在意識形態及經濟暴力下相互糾結而被犧牲的那些人的故事。事實上,在書寫時,我甚至記不得自己說了多少次—天啊,我已搞不清楚自己在罵西方還是罵中國!

我的意思是那麼微小而簡單的—有一些必須堅持、必須散播、必須教育的理念,絕對不該有任何藩籬。若我們不透過目前眾所矚目、正在浩蕩轉變的北京,去理解、發現那些過往我們所忽略的,有一天,那些「看不見的北京」,肯定將不斷不斷在世界上每個角落複製。

解讀這些資料並重新潤飾書寫,於是成為一種銘記與提醒。希望被刻板教育、與我同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島民們,能夠理解、認識,所有過於華麗建設的背後,都將是環境、人民生活、甚至是其他物種權利的荒蕪起點。

儘管那些建設可能是不同規模、不同程度的,但在未能被溝通、取得共識的情況下,其引發的將是一連串無法被掩蓋的難堪與衰敗。我一直相信,無論個人、政府、或者國家,不可能從未犯錯,重要的是,如何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進,使其朝真正的夢想天堂邁進,而非墮入闇黑的虛浮烏托邦。

延伸閱讀: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

 《看不見的北京》  
看不見的北京

  • 作者:阿潑、胡慕情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