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02日
摘錄自2008年10月1日中國時報高雄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33年前,台大海洋所初次登島時,曾描述「在東沙內環潟湖裡潛水,猶如飛鳥翱翔在叢林」,同一批學者十年前再登島時,已是怵目驚心的珊瑚大墳場。如今,珊瑚骨骸隨著湧浪飄散,在東沙島北側及東南側海域分別綿延2、3公里長。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國內公私立大學組成團隊展開復育,其中,東華大學教授也是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在海域內布下塑膠網固定骨骸,希望成為新天然礁岩,讓隨洋流飄來的活珊瑚能落腳,並嘗試移植人工培育珊瑚幼苗。
樊同雲說,珊瑚對海洋生態影響很大,不僅產生魚群聚集效應,珊瑚自然死亡會形成自然堤防,形成造陸效果,保護海岸。根據先進國家經驗,珊瑚保育有成,不但可豐富漁業資源,附帶的觀光遊憩效應,每公頃的經濟產值逾6千美金。
海管處長吳全安表示,過去東沙海域珊瑚覆蓋率達七成,淪為墳場後僅一成,經一年的努力,才提升至近三成。吳全安希望三年後東沙島能成為「全原生植物」島嶼,並對外開放,供全民一起欣賞上帝為台灣保留的這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