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貿易 讓消費意識改變世界(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平貿易 讓消費意識改變世界(下)

2008年11月26日
作者:陳品潔

各種公平貿易認證標章。要達成公平貿易,實際的作法是透過認證機制,建立整個生產鏈的透明度,確保加入的小規模生產者、通路商及零售商等生產鏈的每一方,都能符合公平貿易的精神;同時也能讓顧客及通路商能追蹤產品的來源。凡是經過認證、貼上標章的每一項產品,都反映了合理的生產價格,也符合環保及兩性平等、注重勞動安全等社會正義原則。

第一個貼有公平貿易標章的商品,是1988年出現在荷蘭的公平貿易咖啡;接下來數年間,北美及歐洲也陸續出現許多類似的非營利公平貿易標籤組織,並逐漸獲得國際上的認同。目前,國際間的公平貿易標章,除了三個國家:美國、加拿大、瑞士以外,已整合為一。而在國際間推動公平貿易的共有17個國家、超過十幾個組織,估計受惠者有橫跨亞、非、拉丁美洲等58個發展中國家的100萬生產者,若連家屬一併計入,則總共有約500萬人因為公平貿易而直接獲益,改善了自身的生活和生計。

貿易要公平、要正義的概念不斷擴散,慢慢地擴充到可可、蜂蜜、香蕉、茶葉、傳統編織等等商品。若農民需要,還可獲得生產及管理能力的培養,甚至擁有金錢、工具及技術上的支援。許多農民因此生活獲得改善,得以保有自己的農園、養活孩子,並長久待在這塊土地上,以友善土地的方式來耕種。這也正是公平貿易另一重惠益,鼓勵以環境永續的方式來生產,減少污染物、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並發展有機農業技術。

但一個更重要的環節是,這樣貿易生態鏈還需要有一群死忠的消費者。

FLO公平貿易標章。FLO-CERT(公平貿易認證組織)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平貿易稽查與認證單位。圖片來源:weki怎麼讓地球一端的消費者在消費時,間接提供另一端弱勢學童受教育、落後社區發展的機會,同時讓自己使用種種生活用品或服務時更安心、更有意義?許多組織與團體正致力於這樣的目標,也都有閃亮成果,證明看似孤立無援的消費者,若能提升自己的消費意識,所凝聚的正是一股不可輕忽的力量。

愈來愈多人反省貿易、剝削和生活方式的關係,發展出許多社會運動,像是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另類全球化(Alternative globalization )、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 WSF)行動,想盡辦法讓我們的生活朝向更正義、更公平的方向發展。

實踐公平貿易的概念,不一定只能選擇飄洋過海的商品。台灣自工業化以來,受到自由經濟發展的影響,農民與原住民也常受到現有產銷體系的剝削,消費者更不得不忍受工廠生產的制式化產品、吃受到環境污染的食物。這樣的反省,正促成了穀東俱樂部的出現──幾個人從「吃健康米」的想像出發,用合理的工資專聘一位田間管理員,將生產稻米的過程與工作內容透明化,同時邀請身為消費者的「穀東」全家參與田間工作,享受像是工作假期式鄉間生活。從生米到餐桌的過程,消費者的支持除了提供勞動者合理的生活條件之餘,所得到的消費品──米飯以外,還有友誼、汗水、與生活樂趣的調味。

此外,台灣目前有許多行銷體系也頗有公平貿易的味道,像是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合樸農學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慈心有機商店等組織,除了滿足消費者對於吃有機、吃在地、共同購買需求,也提供許多小農、有理念商品製造者的營生機會。消費者與生產者同時都在追求一股樂於生活的氛圍,同時也享受交集下的友誼與樂趣。

公平貿易的概念可以不限於特定的品牌、商標或是團體,而是將概念落實於生活中的具體行動,只要有觀念,創造與參與並不難。台灣偏遠的山區農民、原住民的水果與農產品正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尤其在諸多風災之後,許多創傷還需要外界的支持,避免剝削的消費模式,鎖定這些弱勢對象,正好可以幫助他們生活。何不現在就來尋找盟友,公平貿易需要盟友們彼此支持與行動,共同追求一個貿易更公平、更有土地倫理的生活環境! (本篇完結)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