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白話新譯:〈魏風.汾沮洳〉 | 環境資訊中心
詩經白話新譯

《詩經》白話新譯:〈魏風.汾沮洳〉

2009年04月05日
譯者:賈福相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無度。
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汾沮洳」音同「焚具入」;「藚」因同「續」。

 

汾水岸上

在汾水旁的濕地裏,有位採模的女子。
那位女子,窈窕美麗,無人可比。
無人可比呵,她和官家女子殊不似!

在汾水岸上,有位採桑的女郎。
那位女郎,像花一樣。
像花一樣呵,官家女子比不上!

汾水之湄,有位採藚的女子。
那位女子,美如玉。
美如玉呵,官家女子不能比。

By the River Fen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On the lowland by the River Fen,
A pretty young maiden picks sorrel.
So lovely – no one can compare.
No one can compare,
She differs from the girls of nobility.

On the bank of the River Fen,
A young maiden picks mulberry leaves.
Pretty as a flower.
Pretty as a flower,
Different from wealthy girls.

At the edge of the River Fen,
A young maiden picks plantain.
Beautiful as jade.
Beautiful as jade,
Unlike the girls of the minister’s family.

莫今名「酸模」,為多年生草本,根為鬚根;莖具深溝槽。基生葉和莖下部葉箭形,長5-12公分,寬2-4公分;全緣或微波狀。葉柄長2-10公分。莖上部葉片較小。花序狹圓錐狀,頂生;雌雄異株,花梗具關節;花被6,排成二輪。瘦果橢圓形,具三銳稜,長約0.2公分,黑褐色,有光澤。分布於中國大陸各省海拔400-4,000公尺之山坡、林緣、路邊,韓國、日本、俄羅斯、歐洲、美洲均有產,台灣全島空曠廢棄地也可見之。

外形類似羊蹄,但莖葉較小,顏色黃綠,全株味酸,因稱酸模。植株的酸味來自所含之大黃酸(Chrysophanic acid),可用來治療疥癬、汗斑等皮膚病。《本草綱目》早已收錄本植物,說「其根赤黃色,連根葉取汁煉霜,可製雄汞」。幼苗可生食,又可作羹,為古代野菜之一。

酸模生於開闊山野,分布範圍極廣,但生長在濕地者,其莖葉較嫩,且植株較高大,最適合採食。本篇之「汾沮洳」,意即汾水流經之低溼地,在此採得的酸模應為供菜蔬食用。

今天視為野草與雜草的不少植物,如酸模、羊蹄、羊帶來等,在古代卻常採集供食用,這是因為當時的農業以栽種五穀為主,蔬菜較少人工栽培,因此採集野菜應是當時婦女的一項平日活動。除了作為菜蔬,《詩經》時代可能亦採集酸模作為藥材。

藚今名「澤瀉」,為多年生草本。基部有塊莖,生於淺澤之中。葉根生及叢生,有長柄,葉片橢圓形,長3-18公分,寬1-9公分,先端漸尖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楔形;脈5-7,脈間有棋脈聯繫之。花輪生呈繖形狀,再集合成圓錐花序;花被二輪,外輪3片,萼片狀,內輪3片,花瓣狀,白色;心皮多數,離生,輪生。果為輪生之瘦果。分布於中國大部分省區,以及蒙古、日本、印度北部等。

陸璣《詩疏》、《毛詩傳》均認為「藚」即今之澤瀉,是水邊處處可見、秋天開白花的植物。澤瀉的塊莖可作為藥材,《神農本草經》已開始載錄,且被列為上品,《詩經》時代亦當作藥用植物採集。《本草綱目》記載:澤瀉「久服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還可以「月行五百里」。但是《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反駁這個說法,認為:「澤瀉行水瀉腎,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功用耶?」

「藚」所指的植物種類,還有許多不同的看法:郭璞不認為「藚」為澤瀉,鄭玄《注》也說:「藚狀似麻黃,亦謂之續斷,其節拔可復續,生沙陂。」耿煊可能據此指藚為續斷科之續斷(Dipsacus japonicus Miq.)。另外,王夫之認為「藚」為莧科的牛膝(Achyravthus bidentata BL.),所持的理論是「藚之為言續,牛膝有續筋接受之功」。(本段植物解說文字摘錄自林業試驗所潘富俊研究員著作《詩經植物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