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從「天氣瘋了怎麼辦?」談居家住宅的調適之道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世界氣象日】從「天氣瘋了怎麼辦?」談居家住宅的調適之道

2009年03月25日
作者:邱繼哲(台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

編按: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所謂氣象,其實關係到天氣-氣候-全球暖化一連串的問題,正像是身體的小乾坤到地球的大乾坤,主導著我們每個人的健康到地球人類生存發展;前二天我們從全球化的角度探討氣候變遷和綠經濟崛起,今日將回到個人健康及居家舒適的需求,來談全球暖化下的適應之道。

大家一定有感受到,我們的四季變化越來越大,冬天特別冷、夏天特別熱,春季和秋季也變短了,常常今天還穿著厚外套,明天卻要換成短袖,這種忽冷忽熱的天氣,讓人不想感冒都很難。天氣的變化,我們也許可以靠調整衣服的厚薄來因應,但用來遮風避雨的房子是否也該考慮穿件衣服來保暖及隔熱呢?

台灣的建築物大多是鋼筋混凝土的構造,雖然又厚又重看起來很堅固,但是由於鋼筋混凝土這種材質的比熱大,容易蓄積熱量,也就是說熱容量非常大,所以當建築物白天經過太陽炙熱的曝曬後,鋼筋混凝土便蓄積了大量的熱量,而這些熱量到了晚上便會自牆體或屋頂釋出至室內空間,成為室內主要的熱負荷,這些熱負荷會大量增加冷氣用電。同樣地,如果冬天室外很冷,鋼筋混凝土便形成一種冷的表面,會以輻射的形式吸走室內的熱及人體的熱傳到室外,這時我們就會覺得很冷、想要使用暖房空調,造成暖氣或電熱器的用電量增加。

有一個研究指出,公寓類型住家全年空調用電佔總用電的22%,但空調季節空調用電比例會上升至41%;透天類型住家全年空調用電則佔總用電的18%,但空調季節空調用電比例會上升至32%。工研院還有一個研究報告則指出,空調用電有95%是來自於建築外殼,在台灣,所謂的建築外殼指的就是屋頂、外牆及窗戶,其中屋頂及外牆大部分都是鋼筋混凝土的材質,如果說鋼筋混凝土是台灣空調耗能頭號殺手,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想要住得健康舒適、冬暖夏涼,不一定非得依賴冷暖氣機、除濕機、空氣清靜機這些耗電量大的設備,若是房子周圍環境的條件良好,例如有植栽、水池調節自然氣候,在市郊沒有空氣污染、噪音等困擾,一切就很容易處理。可惜大部分的人都住在都市,所以該怎麼用經濟有效的方法打造平民綠建築,成為全球暖化威脅下人人必修的一門課。

我家就是個典型冬冷夏熱的房子,因為主要面向朝西又位於頂樓,夏天西曬加頂樓曬可讓室內溫度高達38℃,另一面朝北也使得冬天冷風不斷灌入,加上屋頂面被東北季風掃過便會急速降溫,簡直像住在冰箱裡。雖然買房子前就知道會遇到這些問題,但價位低及視野好的誘惑下,加上自己知道有辦法改造,也就勇敢地買下這棟讓前屋主熱得住不下去的房子了。

想要冬暖夏涼其實不難,只要屋頂及外牆做好隔熱及保溫、窗戶做好外遮陽,便能有效地阻擋外界氣候對室內溫度所造成的影響。台灣比較需要隔熱,寒流來時才會覺得需要保溫,在國外隔熱及保溫其實是同一個英文字:insulation,中文稱「隔絕」,隔絕層就像保溫杯的杯體一樣,無論杯子裡裝著冰飲料或熱湯,只要隔絕作得好,杯裡的溫度便能保持得很久。

若隔絕層能從建築物的外部施作效果會最好,若能在房子建造時就做更好,但由於我家在7樓,從外部加作的成本太高、管委會也不允許,所以我從內部加作一道牆、內填隔熱材;屋頂則從外部鋪上隔熱磚;窗戶同樣有外遮陽價格高的問題,因為需要抵抗颱風、裝設也較困難,所以同樣在內部再做一樘窗,兩樘窗中間裝上一般的百葉簾,這樣不但在夏天能成為外遮陽,在冬天也能製造天然的暖氣,可說是一舉數得。

改造前 
前屋主只能靠一般窗簾遮擋強烈的西曬,或以大噸數的冷氣降低夏季的高溫;圖片來源:邱繼哲。

改造後
運用雙層牆及雙層窗來阻擋西曬的熱進入室內;圖片來源:邱繼哲。

有了良好的隔熱及外遮陽,空調用電也就跟著下降甚至無須使用,因為空調僅需提供適宜的溫度給人和機械設備(例如電腦、電視、冰箱等),不需再去負擔建築外殼的熱源或冷源,電費的負擔變小,住在屋子裡更是舒服多了,即使寒流來襲時室外只有10℃,良好隔絕的室內不用暖氣也能保持在19℃以上。

所以只要瞭解物理的基本觀念,懂得運用現有的材料,即使我們的房子沒有以前土角厝的厚牆壁,依然可以抵擋外界多變的氣候,住得健康又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