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水源 調節溫度 透水性舖面好處多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涵養水源 調節溫度 透水性舖面好處多

2003年08月11日
作者:莫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唏哩哩哩嘩啦啦,老天下起大雨囉!唉,走在人行道上的路人,怎麼這麼倒楣,每次一下大雨,路面上就出現東一塊、西一塊的積水,稍微不注意,鞋子、褲管就被濺得濕答答的,真是討厭!政府都不想辦法改善嗎?

再看另一個畫面。熱!熱!熱!今年夏天真是熱得快中暑了!氣象報告中說,8月8日台北市出現了攝氏溫度38.8度的高溫,打破一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有幾家馬路邊的商家,為了讓空氣感覺涼爽一些,也開始接上水管在門前灑水,這麼做雖然有達到效果,但還真是可惜了這些水啊,如果能把下雨天的雨水存起來趁現在利用,不就節省多了。

這樣的想法可不是新鮮事,在日本、德國等注重環保的國家,這種想法早已經落實為實際的做法──也就是採用「透水性舖面」的施工方式來鋪設人行道。所謂的透水性舖面,就是在人行道上舖設佈滿許多小孔隙的混凝土磚,只要一下雨,雨水就會順著這些孔隙流到地下的土壤層中保存起來,當氣溫升高時,土壤中的水分蒸發,沿著孔隙釋放到空氣中,吸走空氣中的熱量,便可達到調節炎熱氣溫的效果,就好像人們發汗以降低體溫的效果一般。

這種施工方式和傳統的人行道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國內常見的人行道,都是採用結實無縫隙的水泥為地基,上面在舖上不透氣的地磚,結果下起雨來,雨水只能一條路可走:就是流到排水溝裡,隨著排水系統匯入大海。如果排水設計不良,就會形成東一漥、西一漥的積水,更慘的是,一旦雨勢過大使排水系統負荷不了的話,就釀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淹水惡夢了。所以說,採用透水性舖面的好處,除了可調節氣溫、涵養地下水源之外,還有助於減少積水面積,甚至還能改善某些地區遇雨即淹的情形呢。

今年7月4日,就在媒體焦點全都集中在花蓮縣長補選、要不要辦理全民公投等「大事」的時候,一條位於台北市石牌國中旁的透水性舖面人行道,在沒有受到民眾太大關注的情況下,默默地開工了。可別小看這麼一個不起眼的新聞,它代表的可是民間人士長期努力的成果,因為是全國第一條試行透水性舖面的人行道,它的成功與否,也是未來能否推廣到全國的指標工程。負責執行這項工程的台北市工務局表示,他們將會在這條人行道的下方埋設監測儀器,評估雨水滲透的效益,作為是否擴及全市的參考依據。根據工務局的統計,全台北市的人行道鋪面約有250公頃,則相當於50座小型社區公園的面積,如果能夠全部採用透水性舖面,效果相當驚人。參與這項工程規劃的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教授鄭光炎估計,如果能推廣透水舖面的使用,夏季時降低氣溫的效果最高可到達約攝氏5度左右。

透水性舖面並非只能應用在人行道上,其他像是停車格、車輛較少的小馬路、水源涵養區的路面、以及排水溝的邊坡等等,都可以用透水性舖面來取代。目前有許多位於山區的遊樂區或國家風景區裡,停車場的地磚都已改用一種中央鏤空的植草磚,也是透水性舖面的一種。

透水性舖面也有它的限制,因為結構的關係,它所能承受的重量比傳統的水泥舖面要低許多,所以在這類人行道上,必須完全只提供路人行走之用,不能劃設機車停車格,否則即容易損壞;至於在車輛來往頻繁的馬路上就更不用說了,透水舖面是不適用的。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儘管透水性舖面有種種環保上的好處,人們相對的也必須忍受些許不方便作為代價。況且,科技日新月異,國外已有專家正努力克服這方面的問題,相信以人類的智慧,很快就會有兩全其美的方案問世。

※本文同步刊登於2003.09幼獅少年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