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目前僅存未開海岸公路的路段,即將於今年3月下旬動工,這段宛如璞玉般的海岸線,有著全台著名的南田石礫石灘、美麗沙丘、也有著少數的椰子蟹、特殊海岸珊瑚礁植被及海岸林,並有著未經公路開發過的寧靜與原始,因為道路不通,留下了原始的樣貌,因為交通不便,保留了全台未開發的最後見證,而這一切將隨著10幾天後的道路拓寬及公路的建造而毀於一旦。
開路的思維
連接台東安朔及屏東旭海的台26線公路,過往的開發始終未獲通過之因,主要是因為台26線鋪設到屏東縣滿州鄉的佳樂水就停止了,沿海岸一直到滿州鄉的港仔有近20公里的路,因為經過墾丁國家公園、南仁湖生態保護區、港仔大沙漠,基於保護自然、特殊海岸景觀而未能開發,如今這些保育的原因仍然存在,公路總局第三養護工程處就在促進地方繁榮、造成商機的開發魔咒下,促成了這段連接不起來的台26線的開發。
這段南田到旭海的公路開通了,除了浪費公帑之外,也將造成台東安朔段及屏東旭海段的原始海岸線的生態破壞,而工程處認為會帶來地方商機的說法,將因為周邊小村落的文化、自然的基礎設施未完善而大打折扣,從屏東墾丁台26線沿途所經過的小村落就可知,民眾只是享受公路開通的便利,並不會花上太多時間在小村落的消費與文化的欣賞上,除非此村莊社區意識強、有其文化主體性及獨特性,否則帶來的將是永無止境的喧囂與汙染。 在此過程中,在地的文化及自然資源將會快速流失,商業化帶來的各種問題也將因應而生。
不開路的反思─成立文化自然資源保留區
開路會帶來商機,這已經是過時且經不起考驗的說法,試想在歐洲有多少文化遺址是經過大馬路或經過非常方便的地方,帶來商機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人過來,卻不帶給村落噪音、污染及吵雜,台東南田村可以要求政府維修好現有的道路及聯外道路的修建,至於未鋪設的路面則要求以未拓寬的方式整修,一來不會造成重大的環境破壞,二來不會影響村民的居住品質。
再來就是透過政府文化及環境部門及地方民間團體的合作,針對在地的文化(上南田卑南文化遺址)及自然資源做有系統的基礎調查,做為地方發展的重要基礎,甚至針對在地排灣族文化產業及自然資源的南田石,設立傳統文化歷史、自然資源保留區,讓在地的資源能永續發展及利用,這些是必須投入長期、細膩的規劃與討論,才能對在地的文化與自然保存有一些貢獻。
因此當務之急是協助南田、旭海兩地做好文化、自然資源保護的工作,並且就現有的路段予以維修好即可,並將擴建馬路徵收的土地,作為自然復育的緩衝區,當這些基礎設施完備時,再慢慢引進人潮,才不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盲目的開發猶如飲鴆止渴
台灣在長期建公路的開發之下,已經造成台灣環境的大破壞,從中橫公路的開發就可窺其造成的生態浩劫,馬路除了切斷了生物的遷移路線及生命繁衍路徑之外,也嚴重的干擾到生物(含人類)的安危,如:墾丁台26線造成的路蟹過馬路的大量死傷等,馬路建造越舒適寬敞,車速就開越快,花在欣賞沿岸風景的時間就越少,馬路越窄反而車速就會越慢,開車的人會越注意週遭的環境。
假若未來台26線台東安朔至屏東港口段公路全面通車,其所帶來的龐大觀光人潮,將嚴重衝擊南田、旭海兩個寧靜的排灣族村落,而少許的觀光收入將無法彌補村民所喪失的恬靜、安全與獨特性。
建馬路應該是不必要之惡,因為建馬路的目的並非為了人類方便而破壞環境,而是讓人類有機會可以來體驗此地的特殊風土人情及自然景觀,並且為保護此地的生態而努力,讓後代子孫不因我們盲目的開發,而失去感受自然奧秘的契機。
當因為車流量多、人潮多道路不符使用而考慮拓寬時,這無異是一種單向危險的思維,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環境負荷的程度,一味的拓寬馬路來滿足車輛的無限成長,將是一場生態與浩劫之旅,在地的土地資源與人將一起受災。
因此連接台東及屏東的這段海岸公路不僅應暫緩動工,其連接屏東沿海的台26線甚至有些路段要考慮廢除,讓土地及自然恢復生息,而全台各地浪費資源的公路也應做全面的大體檢。
開發單位應依法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重新評估本計畫
根據環評法第十六條之一規定,開發單位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之開發許可後,逾三年始實施開發行為時,應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本計畫於90年7月12日,環保署審查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92年1月行政院核定本計畫,環評通過已近4年半,開發許可就在今年一月逾三年,按理就要提出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然而,公路總局竟在到期前夕,根本沒有任何實際動工的作為,僅在現場立下一個95年1月14日開始施工的告示牌,明顯在閃避此一環評規定。
發起團體: 聯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