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日】胖死的鼬獾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日】胖死的鼬獾

2009年05月21日
作者:陳貞志、裴家騏(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編按:多多鳥是受害於外來入侵物種而滅絕的聞名案例;在台灣,類似的悲劇亦時有所聞。時值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臨前夕,我們來看看台灣山區的原生動物,現正遭逢什麼樣的生存危機?

在苗栗縣南庄鄉的賽夏族部落裡,流傳著一則真實故事,稱之為「被胖死的鼬獾」,雖然故事開始流傳的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但是故事所描述的內容至今仍在發生,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每年在小米收成之後,部落的獵人勇士們開始帶著獵具進到獵區,但是從部落到獵區的路上,常常看見死在路旁的鼬獾,而這些死亡的鼬獾都是非常壯碩甚至肥胖的個體,身上沒有任何外傷。這些死亡的個體彷彿是擔心冬天到來時,沒有足夠的食物,所以就大吃特吃的把自己給胖死了。部落族人們就笑稱這些鼬獾是胖死的。

因犬瘟熱病毒感染而導致死亡的鼬獾

雖然這是一則部落裡的真實笑話,但當我們在部落訪談聽到這個故事時,腦海裡馬上與我們在2007年所進行的研究聯結在一起;野外的鼬獾、冬季、肥胖以及死亡這些情節,都與我們的研究內容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我們的研究裡,還多了個主角,那就是犬瘟熱病毒。

2005年底,我們(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分別接到了來自野外環境的3隻台灣鼬獾個體,不幸的是,其中一隻在運送過程中已經死亡,而另外兩隻在抵達中心後,雖然經過積極的搶救治療,卻也很快的「撒手獾寰」。這幾個案例讓我們有了警覺:是不是有什麼急性高致死性的疾病正在鼬獾族群內肆虐著?因此,我們開始努力尋找導致這些健壯的鼬獾死亡的原因,最後,所有的證據都指向犬瘟熱病毒。這個在動物界裡惡名昭彰的病毒,幾乎可感染所有的食肉目物種,並會引起非常嚴重的致死性疾病,而這個病毒也確實曾經造成許多國家的野生食肉目動物非常大的衝擊甚至滅絕。

經過一年的野外研究後,我們在華南鼬鼠、鼬獾、白鼻心、食蟹獴、麝香貓、黃喉貂、石虎及小黃鼠狼等台灣本土的食肉目物種身上,都曾發現過犬瘟熱病毒,這些動物當中,有許多是與鼬獾的死亡情形雷同,並於死亡後在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被發現。而流行病學的研究資料顯示,這個疾病的主要發生季節是在冬季,並且與野生食肉目動物及家犬所分離之犬瘟熱病毒株為同一病毒株。

捕捉黃喉貂進行犬瘟熱病毒流行病學調查

事實上,許多愛狗人士對於犬瘟熱病毒可能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它也會造成家犬的死亡,但是根據其他的研究指出,當家犬感染這個疾病時,約有七成的個體會有不顯性感染的狀況,也就是說有七成的家犬在感染這個病毒後,身體不會出現症狀,可是被感染的家犬還是可以繼續從身體各個孔道排出病毒。而鼬獾呢?鼬獾屬於貂科動物,此類動物對犬瘟熱病毒可說是亳無招架之力,只要感染了,通常只能邁向死亡之途,這也讓我們想起原本分布在台灣低海拔環境的另一種貂科動物──水獺,是不是也曾遭受過犬瘟熱病毒侵擾呢?調查中也發現,這個病毒是被引入野外環境中,而家犬就是犬瘟熱病毒進入自然環境中的主要交通工具,甚至犬瘟熱病毒極可能就是跟隨著家犬的腳步而移入台灣。

有效管理部落犬隻健康,對野生動物之疾病防疫將有極大的助益

雖然這個病毒對於野生食肉目動物具有極高的致死率,但慶幸的是,在感染季節過後,病毒在某些遠離人為活動的棲地環境中,竟自然的消失或者呈現出非常低的感染率,這個現象代表著病毒沒有辦法長時間存在於野生食肉目動物群聚中,只要沒有持續的將病毒引入自然棲地中,那麼犬瘟熱病毒對於食肉目動物的危害將會將到最低。因此政府或自然環境的管理機關應積極管理山區部落之犬隻健康狀況(如疫苗計畫),或者控制犬隻進入自然棲息地中,以避免與野生動物之接觸,才能防止野生食肉目動物感染犬瘟熱病毒或其他可由家犬攜帶傳播之疾病。

雖然犬瘟熱病毒存在於台灣可能已經具有長久的歷史,但是對於這個疾病如何影響或衝擊食肉目動物族群仍然不明,或許我們可以自我安慰的想:既然犬瘟熱病毒已經存在台灣很久了,而食肉目物種仍出現於台灣,可能這個病毒對於食肉目物種的族群影響有限。但不要忘了,棲地環境的破壞以及氣候的變遷,都可能與疾病交互或加成影響這些原本族群量就低的食物鏈頂端物種。

  • 對於此研究之詳細內容有興趣者,可與我們聯繫
  • 本研究感謝莊福文教基金會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