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成為社會亂象之一的環境底下,公民媒體分眾、分議題以及深入的報導特性,成為未來媒體的趨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綠世代環境編採志工培訓營台北場,上周末(23、24日)於淡水台北富邦教育中心舉行。這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第四年舉行編採志工培訓營,今年擴大編制安排兩天一夜課程內容,讓有志於擔任公民記者的民眾能更學習更多編採技巧。
有志於成為公民媒體的學員們,在兩天一夜密集的課程安排中反應熱絡,讓每堂課時間都往後延長。中間休息時間也有不少學員圍繞在講師身邊積極提問。第二天課程設計講師為學員評析作業內容,給與實際回饋。最後以中華新聞人傳播學會理事長趙善意的「採訪密集及叮嚀」課程做結,將傳播界20年的經歷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課程,為學員開起邁向公民記者的第一扇門。
公民記者做為趨勢
「公民記者經驗分享」座談上,邀請前聯合報環境版記者朱淑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崔愫欣與彭瑞祥共同分享自身經驗。朱淑娟分享她離開聯合報後擔任自由撰稿人的心路歷程,她認為台灣主流媒體主會越趨沒落,公民媒體力量需要加緊腳步,作為未來媒體趨勢。
朱淑娟說,她曾經待在主流媒體近十年,也認為記者能成為一股改革的力量,但目前媒體環境必須臣服廣告商,她的新聞無法見報,因此她離開主流媒體,走向公民記者行列,利用網路力量,將她關心的議題在網路上推廣。
「淺談公民媒體哦興起與可能」的講師,輔大生命力新聞編輯陳順孝也表示,媒體無法自律,讓議題有市場才能有版面,但若欲以法律規範卻又陷入干預新聞自由的爭議;在此情況下,公民媒體能夠做為一種由下而上的力量,成為有別於主流的新聞發布平台。
立報環保線記者胡慕情則認為,網路科技的發展讓公民媒體力量得以發展,小眾媒體能夠經由網路凝結力量,讓議題曝光。朱淑娟說,或許未來台灣會變的和香港一樣,沒有主流媒體,公民媒體成為未來的傳播媒介。
教授「新聞採訪寫作與技巧」和「新聞閱讀與解析」的胡慕情,已是第二年擔任編採營講師,她認為,比起去年,今年學員更為積極。同時年齡層分佈範圍廣,除了有學生參與,也有在公部門和各種機關工作的學員,可見辜民記者的潛在成員分布廣泛。另外因為今年圍繞「綠世代」主題,因此參與的學園環保意識普遍較高,對議題認識也較深。
胡慕情表示,雖然公民記者不同於專職記者,無法專職寫稿,但公民記者能夠以分眾、地方性和深入的方式去報導身邊發生的事件,實踐監督力量。因此未來是公民記者的時代。而公民記者也可以同時身為行動者和紀錄者。
攝影入門與影片剪接的課程,則由斷境音像工作室的紀岳君擔任講師,教導學員如何運用鏡頭來說故事。紀岳君提到,文字和攝影一樣,記者都需要判斷自己要甚麼,由此去尋找所需的素材,利用影像說出一個故事。
陳順孝表示,公民記者與一般媒體記者不同之處在於,公民記者的價值在於另類的報導觀點。由於意識到公民媒體逐漸興起的影響力,許多不同單位也都舉辦公民記者的培訓課程,希望能加強公民記者的新聞寫作能力,讓公民記者能夠寫出一個動人的故事。
為了培養編輯寫作能力,這次編採營設計學員需立即產出作業,為此安排了一場模擬記者會,邀請清大經濟系二年級生林子堯,與台灣環境協會主編彭瑞祥舉行兩代座談。林子堯於2008年前往波蘭波茲南參與舉行的氣候變遷締約國大會(COP 14)中,擔任台灣的青年代表,而彭瑞祥則參與2007年在峇里島舉行的COP 13,兩代綠世代交流彼此參與環保的經驗和心得。
林子堯是清華學院氣候變遷行動小組召集人,同行參與座談的還有四位氣候變遷行動小組成員。座談會除了讓兩代綠世代進行交流外,現場也是一場模擬記者會,讓學員現場針對這個座談進行採訪和攝影,讓學員對於記者會現場有更多認識。
學員對座談會反應熱烈,提出許多面向問題,例如:氣候變遷小組的行動策略,或是兩個世代之間有甚麼轉折。下課時間仍有許多學員主動上前詢問講師。這份作業也在第二天「採訪密集分享、叮嚀與作業提醒」中,由趙善意老師為學員做回饋。讓學員能夠立即了解如何修正新聞採訪寫作。
兩天一夜的編採營在趙善意的講課中結束,這次參與學員年齡分布廣,當中不乏社大成員或是家庭主婦。過程反應熱絡,課堂上踴躍發問,課後仍會持續與講師交換意見。雖然短短兩天課程無法將所有採訪編輯技巧都教授學員,但經由編採營,讓許多有志於公民記者的成員有互相交流的機會,並認識許多資深的傳播界人士,後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安排志工聚會,定期聯絡長期培力,開展一個公民記者的關係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