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經濟下的幸福產品:生態旅遊與生態工作假期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服務型經濟下的幸福產品:生態旅遊與生態工作假期

2009年08月25日
作者:黃啟翔(生態工作假期志工)

作者徜徉在生態工作假期中處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檢視一下我們共同生存的這個世界,可謂苦樂參半、福禍相依。我們擁有便捷的交通運輸系統和通訊網絡,普及的教育和醫療體系,豐富的藝術創作活動,多樣化的商品與服務,在自由貿易與跨國市場的推動下,世界各國逐漸形成一個越來越密切的國際社會,從正面觀察算是繁榮幸福。而在同一個地球裡,全球環境變遷與生態破壞,導致越來越嚴重的自然災害,過半數地區的政府仍舊獨裁專制,使人民處於艱困或恐懼之中,經濟發展的偏頗失衡,導致全球貧富差距的擴大,增強社會的動盪不安,加上功利思想與偏重物質文明的風氣瀰漫全球,讓世界文明陷入膚淺或虛無的危機。

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們需要志願、智慧與行動,對各項挑戰給予最適切的回應。

幸福經濟才是關鍵

諸多全球性困境的解決途徑,可以從教育層面與政治層面著手,而最重要的癥結可能是在經濟領域和產業模式。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資源能源的浪費,與我們過度消費和不當生產有關;經濟資源分配的日益不均,則來自現有經濟發展模式結構上的缺陷;當經濟資源豐厚的資本家,又可以透過各種手段干擾政治領域的政策與管理時,同時也造成了政府的腐敗與失能。所以要解決這些棘手的難題,勢必需要發展一種照顧更多面向,更周延妥善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別於現存一味追求利潤積累和效能提升的產業慣性,回歸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為了增進生活的福祉,不關照生態、社會與文化的經濟,則何以能增進生活福祉呢?

生態工作假期提供了特殊的休閒體驗,也回饋環境形成服務型經濟。圖為2009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

姑且將這一種更周延妥善的經濟發展模式,名之為服務型經濟,其宗旨不僅在增加利潤,而更在增進幸福,千百種可以應用的產業裡,筆者所從事也較為熟悉的乃為旅遊業;在此便以旅遊業為例說明。

台灣的面積不大,但是位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處,熱帶與溫帶的過渡區,本身又屬於地形與生態多樣的高山島嶼,若加上南島語族與漢民族在台灣所開展出來的文化內涵,在旅遊資源上可算是具備國際水準,不亞於面積相仿的瑞士、哥斯大黎加等。可惜目前多數的旅客與業者,除了對珍貴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缺乏認識,甚至因為旅遊習慣的求快求多,導致大量的不當開發和削價競爭,回過頭來影響旅遊品質,整個供需體系成了惡性循環,往往把一些原本很美麗很特殊的景區或資源給毀壞掉,如在四面環海的澎湖,珊瑚礁與潮間帶,在四面環山的南投,原始林與山坡地,都可以舉出被大量毀壞的案例,最後讓當地的觀光產業品質降低。

生態旅遊先行者應為旅遊業者

被譽為美麗之島的台灣,若想發展基於服務型經濟思維下的生態旅遊,先行者應當是旅遊業者,提供深度欣賞或體驗的遊程,考慮對生態和文化的衝擊,並盡可能對旅遊當地社區產生回饋,形成在地產業,培養優質人才,減少城鄉差距和人口集中的問題。這樣的遊程並不必然需要高價,而主要是旅遊業者勇於突破慣性的勇氣,和更通盤考量的專業規劃,目前這樣的業者和旅遊產品仍屬稀少,還有待更多人力與資源的投入。

當有越來越多旅遊產品能帶給旅客更多感動和收穫時,生態旅遊的發展關鍵就在旅客本身的選擇,近年來旅客對旅遊的品質和多元化訴求其實進步得很快,也帶動了諸如單車、攝影、登山旅遊等的熱潮,如果繼續發展深度旅遊,不僅對旅客來說選擇更多品質更佳,也同時會影響旅遊業者整體的經營方向,從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由於觀光資源便是生態與文化的一部分,甚至還能更加珍惜地去保護與復育它。

生態工作假期增添大地的美麗

深度體驗當地且回饋當地的旅遊方式。圖為2008台南七股生態工作假期生態旅遊裡有一種特殊形式可稱為工作假期,參與者隨著志願與興趣,將自己的假期獻給各種不同的公益活動,兼有志工服務與旅遊雙重的內涵。工作假期遠比一般欣賞自然生態或認識民俗文化之類的遊程,更貼近服務型經濟的精神,是一種利他又利己的旅遊。既然是「工作」假期,當然無法像一般遊程食宿舒適、輕鬆愜意,恐怕還需要勞心勞力,也就和現存主流的旅遊習慣距離更遠,但是帶給旅客的啟發和價值也會更多。 

筆者曾經參加過一次環境資訊協會所舉辦的陽明山工作假期,在清新的山林中拔除過度生長、影響其他物種生存的某種植物,大夥弄得滿身淤泥、汗流浹背,可是卻擁有一般旅行走馬看花後所沒有的充實感。作為旅遊業的一員,推廣生態旅遊和服務型經濟是畢生的職志,類似工作假期的方式,希望在未來能讓更多的旅客認同並參與,也希望更多有熱情的朋友一起來投入生態旅遊的行列。

 「妳摘下了花瓣,卻摘不下花的美麗」。美麗,應該成為動詞,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