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維夫白城 現代建築運動的傑作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特拉維夫白城 現代建築運動的傑作

2009年08月27日
作者:阿列‧斯萬(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國際現代建築文獻組織駐以色列代表)

以色列特拉維夫白城為古代地區與現代城市相連接的世界性建築趨勢,造成一股革命性的建築方式,因而在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特拉維夫白城為古代地區與現代城市相連接的世界性建築趨勢,造成一股革命的建築方式。因而在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二十世紀30年代初期,歐洲政治形勢引發一股移民潮,許多人紛紛湧向英國託管下的巴勒斯坦。猶太移民深諳盛行於歐洲的先進社會理念,其中許多人來自傳統的中東歐猶太教社會。他們自視為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決心離開宗教色彩濃厚、家長制的家庭。這些移民當中,有的是在包浩斯1學院接受過專業教育的建築師,也有的在歐洲頂尖建築公司工作過。

白城的興建:第一個城市規劃

位於特拉维夫市中心的Cinema Hotel;圖片來源:維基百科1925年,蘇格蘭著名的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和城市規劃師派翠克‧格迪斯爵士,受命為新建城市特拉維夫制定1924~1929年總體規劃。這份規劃雖然以建設花園城市的理念為基礎,但與建設花園城市的主要區別在於:建設該城旨在為667公頃內的十萬居民提供服務設施(這在當時已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城市)。用格迪斯自己的話說:「我們的理念和模型是花園式的村莊。但是花園式的村莊不再僅僅局限於郊區,它也將進入城鎮和市區的中心地帶。」

該規劃遵循了複雜而具綜合性的都市街區設計理念,其明智之處在於街區中心地帶建有花園和公共建築,街區周圍則修建了主幹道和機動車道。與此同時,在街區內部則修建一些狹窄、車輛禁行的街道(因其符合居民需要而被稱作門前小道)。這些車輛禁行道有意建造得「不方便」,因而成為當地居民的人行道。每個居民區面積約五百平方公尺,可以建一座四層的樓房,僅占街區面積的四分之一。於是,一座座小樓應運而生,彼此相距四到六公尺,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些居民區提倡獨創設計,允許諸多建築師在這裡發揮自己的設計長才,展示個人對當代建築藝術的理解。但是這樣的社區無法供多人聚居,工人們於是通過各種團體組織,聯合要求獲得更大的空間。這也促使一群年輕的建築師與市政當局談判,要求建造更大面積的住宅區。後來,這些建築師組成了「建築師協會」。工人們的要求獲准後,那些通常被稱為「工人公寓」的樓群拔地而起。這些公寓樓群都有公共空地、庭院或花園。它們也許會被看作中世紀的城堡,但事實上是當時的社會之王──無產階級的住所。

現代建築運動的變化

69 Rothschild Boulevard;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這些建築並沒有嚴格按照約定俗成的歐洲標準設計。埃里希‧孟德爾松認為:「不去研究台比留的別墅,就別想在巴勒斯坦搞設計。」他的評論確切地反映了這些變化的思想基礎。建築師吸收了現代運動的精髓,並且有了自己的理解或調整。這些調整變化的源泉在於城市之間不同的地理環境,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地的氣候。

氣候因素使得建築材料和房屋設計都有特別之處。為了方便空氣對流,公寓的幾面牆上都留有窗戶。由於強光刺眼,人們縮小了歐式窗戶的尺寸。為了減少光線射入,人們設計了有頂的陽臺,這不僅可以遮蔭,還可以帶來窗戶和陽臺平齊的感覺。但屋頂平臺上沒有按照格迪斯的設計理念建造操場,以便給孩子們提供適當的空間,而是別具一格地搭建起開放式房間,這大概是受到了當地設計傳統的影響,即在炎熱的夏季,屋頂充當納涼之所。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影響到對當時現代建築風格的調整,那就是傳統工藝和建築材料的缺乏。現代建築外形簡約,相對於其他建築來講,其風格更容易掌握。木材、鋼鐵等材料的缺乏致使這些建築被塗上顏色非常淺的灰泥,很可能是為了隔熱。特拉維夫「白城」的暱稱由此而來。如今,特拉維夫是世界上唯一集中擁有大量戰前現代建築的城市,是真正現代建築的首都,以色列將繼續努力保護和修復其獨一無二的建築遺產。

1:1919年,德國著名建築師格羅皮厄斯在德紹創建了一家名叫「包浩斯」的學校,學校強調學生既應該注重藝術又應該注重工藝技術,力圖消除兩者的對立關係。二十世紀20、30年代,包浩斯在設計方面影響深遠,它所提倡的摒棄裝飾、注重實用的設計風格,受到廣泛推崇,尤其以包浩斯建築最具代表性。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第二期。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