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體檢+海廢監測 認識海洋的開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珊瑚礁體檢+海廢監測 認識海洋的開始

2009年08月31日
本報2009年8月30日台東訊,特約記者陳誼芩報導

珊瑚礁總體檢「珊海之戀在都蘭」台東生態工作假期,28至30日於台東杉原海岸舉辦,其中珊瑚礁體檢發現南礁的珊瑚覆蓋率約3至4成,比去年減少一半,多被漂流木打斷及呈現藻類覆蓋現象。此外,部落工作組的志工除了撿拾海邊廢棄物做分類回收,也做海洋廢棄物監測紀錄,提供數據以瞭解海岸所面臨的危機,以作後續改善之用。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所舉辦的珊瑚礁總體檢行動,29日在台東杉原海岸的南礁及中礁舉行,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科學指導員帶領4名潛水志工進行底質、無脊椎動物和指標性魚類調查。調查結果發現,中礁的珊瑚礁多為泥沙覆蓋;南礁的覆蓋率則比去年減少一半。但珊瑚礁總體檢科學指導員陳昭倫博士表示,雖然颱風帶來的漂流木造成珊瑚礁斷裂,但對於生態系未必只有負面影響,自然界的力量,可以適度重整生態系,且這些斷裂的珊瑚,若後續沒有其它人為破壞或是大型的天災發生,還會再自行生長復原。

負責指標性魚類調查的潛水志工王舜賢感慨地形容,海底的狀況滿目瘡痍,跟想像中的落差很大,美麗灣渡假村前的中礁,其珊瑚礁被泥沙覆蓋的很嚴重,但由殘留的珊瑚礁現況可以想像過去此處的海底美景,主辦單位推測目前的海底大量泥沙和之前的工程開發有關。

珊瑚礁總體檢志工李佳貞第一次參加珊瑚礁體檢的活動,她有趣地形容:「珊瑚礁總體檢像在海底做作業。」除了可以幫忙監測環境、收集數據資料外,也能夠學習辨認物種。她也提到在國外潛水的經驗,除了人數控管之外,下水前也會先放映影片宣導海洋保育,她認為台灣重要的海洋區域,應該學習這樣的作法。志工黃詠傑表示,珊瑚礁總體檢雖然短期內,無法看出成效,必須長期監測累積數據,但可以行動來影響週遭的人。

淨灘另一組志工負責淨灘,除了撿拾海岸廢棄物,也做分類記錄。淨灘講師張泰迪表示,海中生物常因誤食垃圾而死亡,海廢監測有助瞭解當地海岸垃圾型態、學習正確處理垃圾方式。志工陳泉甫提到,這次撿到最多的是塑膠瓶蓋和碎片,也有很多螢光棒、漁網、浮具、浮標等海上活動用具,反應釣魚是杉原海域上主要的休閒活動。這些垃圾容易造成生物誤食死亡,大型漁網則會纏住海龜等生物。志工表示,過去以為淨灘只是撿垃圾而已,沒想到紀錄垃圾有很大的功用!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耿璐表示,潛水志工和淨灘志工所做的事情雖不相同,但卻同樣重要,透過海洋裡和陸地上的眼睛,能更理解海洋和陸地的關係,了解海岸線的故事。主辦單位表示,生態工作假期今年首次在台東杉原海岸舉辦,並結合在地居民、科學志工和NGO的參與,希望將珊瑚礁總體檢落實到社區、民間,培力各地潛水愛好者紀錄海洋環境,讓更多人了解海洋。